A23: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制造(1)
马尚龙
  ◆马尚龙  著

  《上海制造》是马尚龙先生继《上海女人》《上海男人》之后又一本上海题材新著。制造的背后因素是文化。在国际名牌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的过去,“上海”两个字是最高级的品牌。因此,认识影响、决定了“上海制造”的特定时期文化就非常具有意义。本书分为“先做‘小赤佬’”“一百零一家”“常住户口”“旧事百业”四组文章,引述的资料扎实,解读、阐释严谨,颇具厚重的历史感,尤其是对于“大上海大在哪里”和“海派格调”等话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霞飞路对南京路的温柔叫板

  南京路是上海的面子,淮海路是上海人的生活;南京路不是住在南京路的人购物的首选,淮海路是住在淮海路的人流连的生活场景。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自己住在淮海中路,言语间无意识而又习惯性地闪烁着显摆和得意,却很少听到有人炫耀自己住在南京东路的。住在号称“大马路”的南京东路,也就是住在西藏路以东的南京东路,会有什么说不出口? 

  很长久的一段时间里,有一个定义式的结论,想必谁都不曾深究过:南京路和淮海路是上海两条闻名全国的商业街。当然不必怀疑这两条商业街的分量,没有深究的是在这两条商业街的背后:为什么上海会有两条繁华的商业街?这个命题如今或许觉得不知从何问起,一个城市里几条商业街算得了什么,商业城都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但是请不要忘记它们的历史背景,是在“很长久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所有的大城市,都只有一条商业街。北京的王府井是北京的商业街,当然有商店的街还有,但是称得上商业街,称得上全国著名的只有王府井了。以前全国号称有十大城市,现在也仍旧有十大城市排行榜,但是我们无法列举出这十个城市的十条商业街。相形之下,上海的南京路和淮海路两条商业街,一直毫不客气地占据了商业街之首。上海的许多城市纪录,都是由这两条商业街缔造的。 

  在全国的江湖地位,南京路一直在淮海路之上,在上海,南京路也一直是老大。淮海路从来没有这般的荣耀。只是也是在“很长久的一段时间里”,常听人说起,他,尤其还是她,住在淮海路,这么说的时候,有意无意总是一点得意,甚至与淮海路隔了一两条马路,也算是住在淮海路的;很少有人很显摆地自称住在南京路。南京西路另当别论,因为南京西路在1945年之前叫做静安寺路。这些年来,当有人讨论上海的味道、格调的时候,好像更多地是在举例淮海路,多少有点冷落了南京路,中华第一街…… 

  南京路俗称“大马路”,还有二马路到五马路,像跟班随从一样,足见南京路的老大霸气。曾经有句俚语“外国大马路”,意思是说,外国最著名的马路,也就相当于南京路的外国版,虽然有点点自大,也是渲染了南京路的至高无上。有四大公司,有亚洲第一家宽银幕的大光明,有国际饭店,有跑马厅。淮海路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南京路是当然的第一,淮海路一直自甘第二:第二百货商店、第二食品商店、第二医药商店。淮海路的店有两个逊,大部分商店只有底楼,鲜有二楼,稍大一点的店,当中还会被弄堂或住家楼梯隔断,妇女用品商店至今还是断断续续,第二百货商店(如今已绝迹),当中横着一条大弄堂,二楼商场是在弄堂的过街楼上贯通的。这两个逊,至今仍旧是那些老店的奢华不起来的胎记。 

  为什么就是有不少的人更加钟情淮海路? 

  南京路是上海的面子,淮海路才是上海人的生活;南京路散发出来的是气派,淮海路内敛着的是格调;南京路不是住在南京路的人去购物的首选,淮海路是住在淮海路的人流连的生活场景。以至于当下,人们会说,南京路是全国人民的南京路,淮海路是上海人的淮海路。有人以为这是地域的歧视,乍一听,像是这样,再想想,其中自有上海的市井文化、上海的审美价值的错落,还有上海工人阶级之间和职员阶层的身份差异。 

  南京路是风光无限的,但是南京路有名店而无民宅,民宅遍布在南京路的周边,真的是没有风也没有光了。那些路名已经是很蓝领的感觉:牛庄路、凤阳路、六合路、芝罘路、香粉弄、顾家弄……虽然有二马路到五马路的跟随,但是除了四马路福州路名气一直很响,二马路九江路、三马路汉口路和五马路广东路都是小马路;虽然与南京路交叉的西藏路南北贯通,但是它的意义更多是交通。至于另外若干条南北向的路,比如云南路、浙江路、湖北路,和南京路周边小路一样,平房居多,没有风也没有光,不仅是说它们没有名气,更是说,这些平房,身处南京路的高楼下,夏天吹不到风,冬天晒不到太阳,没有煤气,抽水马桶太奢侈了,男人小便还是在弄堂小便池了事的。到了淮海路及其周边,虽然也有早上拎马桶倒痰盂的,也有生煤球炉的,但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以淮海路为轴心,周边的马路与淮海路形成了强大的呼应。思南路、南昌路、巨鹿路、重庆路、陕西路,都有上好的民宅。淮海路是上海公寓大楼最集中的一条路,思南路有小洋楼群,陕西路有陕南邨、长乐邨,巨鹿路有四明邨,皆是成熟且高级的民宅群落。淮海路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却是这一个区域的轴心。这一个轴心一路向西,过了东湖路,便是霞飞路淮海路真正意义上的上只角,湖南路、高安路、武康路…… 

  民宅的差异,是宅的差异,更是民的差异。南京路周边平房和充斥了七十二家房客的石库门基本居民是工人阶级,淮海路轴心区域公寓大楼的主流居民是中产阶层,诸如医生、明星、教授、作家,还有洋行的职员,也就是当下著名外企的员工,还有后来的一些解放军南下干部。有很多声震海内外的一代文豪、艺术家、科学家曾经在淮海路轴心群落生活。如果说石库门和平房滋生了上海的市井文化,那么公寓别墅推动了上海的都市文化。 

  南京路的名店,决定了南京路的气派,可以延伸为上海的气派;淮海路的民宅,决定了淮海路的格调,可以窥见到上海的格调。 

  格调即文化。淮海路是什么格调什么文化?以至于住在淮海路及周边的人谈论起淮海路会津津有味?以至于在中华第一街南京路面前毫不逊色? 

  淮海路的文化是由公寓大楼的居民自然生成的职员文化。职员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有情操,有精神追求,有物质爱好。有这么一个记忆,以前小学里的中队长大队长,大多是从公寓大楼里出来的孩子,他们读书用功,品行端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淮海路轴心地段的生活,起主导作用的就是职员文化。这种文化显得温良恭俭让,遵守纪律,享受纪律。所有住在淮海路及周边的大人小人,一边服从着淮海路的格调,一边也是传承着淮海路的格调,谁都未曾想,淮海路的格调,居然是可以对南京路温柔叫板的,是什么呢,用当下的话来说,是软实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美丽长三角大型系列采访——池州贵池行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情感
   第B08版:专版
上海制造(1)
唐云传
生死对决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3上海制造(1) 2013-09-16 2 2013年09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