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钱是宝山区创建全国首批“阳光家园”示范区的一名受益者。自2012年创建以来,宝山区的残疾人养护机构建设、居家养护和日间照料体系得到长足发展,在全市各区阳光家园的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一。
机构养护 残疾人住得安心
让每位有需求的重残无业残疾人都能就近得到养护服务,是宝山区在创建之初提出的目标。一方面,区残联等积极联手,在20个养老机构增加残疾人养护项目,通过制定细则和参加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提高残疾人养护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区残联扩大补贴发放范围,在入住养护机构的重残无业人员每人每月领取700元补贴基础上,再向符合条件的贫困重度残疾人、60岁以上未办理民政孤老手续的残疾人入住养护机构发放每人每月400元。去年,全区发放机构养护补助费269.9万元,同比增长1.3倍。
高阿婆住进养护机构之初,一顿饭只吃得下两勺饭。现在,在敬老院的卫生所里就能看病,医务人员陪她聊天,嘱咐她及时吃药,高阿婆顿感身边有了依靠,胃口也好了。敬老院还从国外引进护理软件,跟踪采集残疾人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和排泄物性状等数据,系统会自动综合分析,预警异常情况,及早诊断隐性疾病。
居家养护 志愿者上门服务
瘫痪在床的小顾全靠年迈多病的父母照料,两位老人不堪重负。从去年开始,宝山区残联对367名长期卧床并需要全护理的残疾人定制居家养护服务,志愿者小朱不仅上门帮忙做家务,还每周为小顾洗一次澡,甚至半夜12时去医院帮他排队挂号,小顾一家深受感动。
在现有服务基础上,今年,宝山区残联又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采取建立家庭病床、上门诊疗等方式,使重度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医疗康复服务。
目前,宝山区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一步扩大服务人员的队伍,满足更多残疾人的居家养护需求。
日间照料 学员收入增两成
重度残疾人有的住进养护机构,有的得到居家养护,那么,如何提高中轻度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宝山区各街镇通过置换和租赁房屋、承租改建超市作为康复劳动场所等形式,扩大35个日间照料机构的面积,吸纳残疾学员618名。
日间照料机构实行“311康复法”,即每周安排学员参加3天康复劳动、1天教育教学和1天文体娱乐活动。
宝山区域较广,区残劳所协调各街镇均衡发展。例如张庙街道前不久接到一笔420万件各类包装品的加工任务,区残劳所根据人数比例,将原料运送到友谊、吴淞、淞南等街镇的七家日间照料机构协同生产,既按时完成生产,又形成全区日间照料机构互支持、同发展的良好氛围。2012年,全区日间照料机构残疾学员人均收入同比增长两成,个人最高月收入达到3500元,大大改善生活水平。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