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由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百年建筑连接新意识
~~~——由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百年建筑连接新意识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历史解读“可持续建筑”
——由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百年建筑连接新意识
黄伟明 姜锡祥
▲从钟楼上俯瞰整个位于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阳光明媚的市容让人感到温暖,色彩各异的古典主义建筑构成了这百年不变的美丽画面
▲邬达克的父亲格耶尔奇·邬杰茨公司设计的三层楼房红,色外墙、黄色装饰加上蓝色尖窗无,不彰显着它的大气优雅
■邬达克资深研究者克拉拉.库比茨柯娃博士
■斯洛伐克全国建筑委员会秘书长郎·泰伯隆
■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市长
  ◆本报记者  黄伟明  文  通讯员  姜锡祥  摄

  本月初,在美国纽约举办的2013年世界建筑节引起了关于建筑设计可持续趋势的热烈探讨,记者不由地联想到今年七月曾实地到访建筑大师邬达克出生、成长的城市——位于斯洛伐克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那里延续百年的历史风貌建筑群正与此次世界建筑节上所体现的“艺术建筑”、“可持续建筑”理念恰恰有所呼应。在邬达克诞辰120周年之际,能将上世纪的建筑理念与新建筑构想连接起来,更能引人反思。 

  ●邬达克留在这里唯一的一座建筑是他20岁时建造的第一件作品——一座无名教堂,他的经典作品反而大多贡献给了上海的百年建筑。 

  邬达克出生于1893年,他的父亲格耶尔奇·邬杰茨是当时的一位建筑大师,正因如此,他不但继承了父亲在建筑上的天赋,父亲也有意识地对他进行相关的“培训”:他的父亲不仅常常带着他在各式各样的建筑中转悠,培养他的空间感,并且在邬达克9岁时就开始让他接触工地,12岁时还让他成为了自己建筑公司的一名正式雇员。当邬达克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他已经是一名合格的木匠、石匠和水泥匠了。 

  尽管知道邬达克拥有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当我亲自来到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内唯一一件邬达克建筑作品前,我还是被眼前这座规模不大却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教堂震撼了。一个年仅20岁、还在就读大学的建筑系学生已经能够设计出如此成熟的建筑,也难怪他日后能在上海引领建筑潮流。 

  这座教堂如今已不再使用,尽管保存相当良好,但还是显得有几分破落,灰黑色的尖顶上甚至布满了青苔。尽管当地人对邬达克是同乡这件事感到无比自豪,但他们却从未想过将这一个“唯一”进行修缮改建,更不会将其开放成为旅游景点,因为他们甚至这样的放任才是真正的保护。 

  ●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有着欧洲城市典型的特征,这里没有过多现代化的摩登高楼,却有着最朴质美好的城市风光。 

  无论历史变迁如何,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却几百年如一日,保持着自己最原始的模样。邬达克并没能在这座生他养他的城市中留下更多印记,因为战争迫使他离开了故乡,而最终他选择在死后荣归故里,究竟这座并不著名的城市魅力何在? 

  我想,这种魅力不亲自去看看是很难体会的。听人介绍说要想看到班市整体市容,还得爬上市中心的大钟楼上才看得到,我们一行人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顶着烈日一层层地爬上了班市古老的大钟楼。当我们大汗淋漓地登上顶楼,眼前明媚的蓝天白云已经让我们感到不枉此行了,环顾四周,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都一览无遗,广场两边的房屋虽然形式各样、色彩缤纷,但却丝毫不显凌乱,反而有种说不出的清爽和整洁。这些建筑大多已存在百年以上,外墙经过无数代人的维护和粉刷,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 

  细看这些建筑,你就更难不喜爱这样的街景,它们大多都不是豪宅,但都拥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在一排古典主义风格的房屋中,一幢带着卷浪式窗户的粉色建筑尤显特别,更有意思的是在屋顶上出现了与四周方方正正的门窗截然不同的圆顶,这圆顶不但形状突出,就连装饰也华丽得很。 

  让人略感讶异的是,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市政府居然就隐藏在这些温馨靓丽的老宅中,它毫不起眼地连接着周边的民宅,就连插着市旗的阳台也和邻居家的一样。就连市政府也如此普通、亲民,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又怎能不宁和简单? 

  ●如今到班市,还能找到不少邬达克父亲的公司所设计的建筑,其中的艺术性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不仅毫不逊色,反而有种别样的古典风情。 

  邬达克父亲格耶尔奇·邬杰茨当年设计的一幢带有文艺复兴风格的黄色建筑,至今仍然安静地屹立在班市,还有些是格耶尔奇·邬杰茨的公司设计的,这些建筑经过百年风雨,依然安然地在这座城市彰显着当年邬达克家族曾经的成就。 

  纵观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众多经典建筑,不难发现,邬达克的设计中既有对欧洲传统建筑不同流派和风格的借鉴与传承,同时更有他接受并融合了众多鲜明风格后重新提炼成的现代潮流意识。无论是古典或现代,都离不开艺术性的融入,邬达克的建筑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能至今被人不断研究,也正是其“艺术性建筑”的设计理念让他建造的楼房不仅在百年之后坚实稳固,更具有无限的观赏性。 

  斯洛伐克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赛切克曾经说过,邬达克是“架起斯中之间的文化桥梁”,他在上世纪将西方建筑艺术植根于上海,而今又因为他吸引了更多中国游客前去班市寻访故居,让更多中国朋友看到了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市的美丽风景。在我逗留班市期间,这种感受切实地发生在我身上,而班市延续百年的建筑虽然平凡,但却真的是“可持续建筑”。呼应到世界建筑节上的新新建筑,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与思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用历史解读“可持续建筑”
一个家族的标志
新民晚报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B02用历史解读“可持续建筑” 2013-10-19 2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