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一位市民设计师都有可能塑造自己的品牌
南南
■市民创意大赛正成为普通人设计梦想的起点
  ◆南南

  在现场

  近日,由普陀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市民文化节市民创意大赛结束了总决评选,120件作品将在11月15日月星环球港内展出,同时也将在11月15日公布“百位优秀市民设计师”。 

  市民创意大赛从7月至10月期间进行了集中的征集、互动、初赛、复赛以及决赛活动,大赛涌现类型多样的市民创意作品,那么这些征集而来的创意产品是否真有市场价值?是否能激活一批设计师?这些创意作品或许首届市民创意大赛无法回答,但若回顾一下它曾经的另一种形态“创意市集”多年来的发展,或许能在这一路径上依稀看到今天参与大赛市民未来可能的成长路线,市民创意大赛正成为他们设计梦想的起点。

  创意市集是大赛雏形 

  2007年,没有人会想到,曾经的“路边摊”,售卖个人原创手工作品和收藏品的文化艺术的创意市集会成为今天全市性的创意活动,每2周便会在上海的某个区域举办;也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样的“路边摊”缔造了数十个品牌,成就了数百位普通设计爱好者的设计梦。 

  从小爱好插画的童云,收藏了无数意大利波隆纳插画展上的插画书,为了第一次摆摊,他花了大半月工资,将绘画作品打印成贴纸,做成刻录盘的封套,还在可口可乐易拉罐的外壳上喷漆,其创意产品在市集上销量超好,不少商家兴起一股山寨风,如今他创立了自己的塔卡沙服装品牌,衣服的图案全部出自他的插画。 

  一位叫喆子的青年曾在创意市集上摆摊,将自己设计的服装全部拍照,做成明信片,不明就里的人来询问,他说:“这些就是拿来给你们看的”,五年后,2013年上海时装周上,被称为“鬼才”、“黑马”的上官喆(喆子),举办SANKUANZ时装发布会,而在发布会上,所有模特穿的鞋子,是来自当年与其一起摆摊的Kim,正因为创意市集,Kim所设计的鞋子以900元的价格第一次被卖掉,让他信心倍增,辞职、专职鞋履设计,如今著名设计师川久保玲位于日本表参道的旗舰店中也能看到Kim的潮鞋。 

  从创意市集中涌现了一批新生代设计师,他们并非科班出身,有些或许只是小时候爱好美术,有些或许看过一些设计类读物,有些则可能是技术狂人,他们当初的身份与今天参与市民创意大赛者并无区别,却借助这样一个平台成就了自己。 

  多重渠道实现创意设计梦 

  并非“创意市集人”都能成为设计师,都塑造自己的品牌,但在这个平台上,一批坚定自己创意设计信念的人群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一个个小团体继续追寻着自己的创意设计梦,“创客一族”和“设计师联盟”是两种最为突出的发展方向。 

  位于上海乌鲁木齐路长乐路的“新车间”集聚了一批具有一定创意设计能力的“技术狂人”,有软件工程师、工业设计师、集成电路设计高手,甚至还有对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感兴趣的达人,他们在“新车间”内汇聚力量,倒腾出了“各种功能的小机器人”、“3D打印机”、“被加入传感器的慢炖锅”、“鱼菜共生系统”等带有技术含量的创意产品,这些创意产品是他们的乐趣,同时他们也在等待大资本的介入实现产品化。这并非是一种天方夜谭,在国外已有很多类似的案例。 

  李大维是家用“鱼菜共生系统”的设计者,利用1平方米的阳台空间每年可以生产超过70斤的西红柿、黄瓜等,他也将他的作品送到市民创意大赛上,希望在这里寻找到能帮助其量产化的制造企业。 

  创客们在一起有了“新车间”,而各类设计爱好者们在一起则形成了诸多不同名号的“设计师联盟”,他们通过联盟实现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创意想法,借助不同平台去推动自己的创意产品产业化与市场化,以此“曲线救国”实现设计梦想。在M50旗下的“慢生快活”生活馆就是由上海青年设计师联盟秘书长丁伟与M50创意园区共同搭建的设计师产品市场化平台。丁伟说:“年轻的设计师常常按着个人偏好搞创作,但商品不同于艺术品,想把创意变成规模化的商品,他们需要听市场的反馈,我们尝试通过商业系统与设计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有效提升设计师的商品化率。”截至目前,“慢生快活”已经吸引来30多位设计师,而他们中很多人都起步自创意市集。 

  用机制激活市民设计师 

  “市民创意大赛”相比“创意市集”更为亲民,更为草根,因为它不讲究“售卖”,不讲究“量”而更讲究“创意”。“虽然草根,相比参与市民创意大赛者其设计基础或许弱于参与创意市集的市民,但参与者所呈现来自生活的创意更有价值。”上海M50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公司总经理王艺说, 

  M50创意园区是本次市民创意大赛的承办方,也曾是上海创意市集的组织者和见证者,“创意市集人在刚起步的时候最需要得到专业的帮助,市场化的设计理念,生产支撑、宣传、销售以及物流等方面的支持。”王艺说。 

  正是了解到这个需求,M50在对市民创意大赛整体策划时便在前期引入了“创意讲坛”、“设计工作坊”与“创意市集”三大环节,“创意讲坛”邀请专业设计师为市民讲解创意理念,普及设计基础;“设计工作坊”则由专业设计师针对市民的创意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指导;“创意市集”则是让市民创意的产品直接与市场对接,让市民“评价”创意。 

  “市民创意大赛在整个环节的设计上做了充分的考虑,我们希望借助讲坛、设计工作坊、创意市集等形式实现与设计师互动、与市场互动,让参赛者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作品,了解自己产品的改进方向,加快他们产品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我们也将尝试去推动部分创意作品产业化。”王艺介绍说。 

  据了解,此次市民创意大赛将评选出100名“优秀市民创意设计师”,并将他们的作品在11月市民创意汇中展出,提供交流平台。主办方还将对有创意和艺术潜力的普通市民和大学生设计师将提供与专业设计机构和艺术机构签约工作的机会。 

  市民创意大赛只是起点 

  市民创意大赛真的能缔造创意设计“大师”么?普陀区文化局局长何丽芬则给出了另一番回答:“对于创意设计的‘大师’需要有更宽泛的定义,他可能是一名设计师、也可能是一名创客、也可能是有充满创意想法但根本不会设计的人物,如苹果已逝世的前CEO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并不亲自去设计,但用自己的理念与凝聚力去引导设计师进行创造,从而实现创意产品化以此影响人们认知。市民创意大赛为市民提供了一条未来发展、成长为设计师,甚至‘大师’的‘可循之路’,以此激活更多市民的参与,这或许就是上海要推市民文化节、市民创意大赛背后的意义。” 

  其实这样的人群已经涌现,樊奇正,今年高考毕业刚刚考上大学,可是他却在业余时间凭一己之力设计并制造出了“四轴飞行器”,他会是未来的创客一族。 

  胡晓阳,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退休医生,利用废弃的椰子壳“天生”两只眼睛一张嘴的特点,将中国和西方各种面具元素,设计了“天然创意笔筒”。这样的作品摆在桌案上既是艺术摆件又是一件实用的文房用器。胡晓阳未来便会是类似“慢生快活”设计师中的一位。 

  今天互联网的普及,淘宝网、众筹网站等都已是塑造“设计师”的摇篮,另一方面,上海通过设计之都的建设也在不断营造支持“原创”的氛围,最直接的改变是越来越多的商业地产希望与“创意”为伍,在静安寺、新天地、淮海路等黄金商圈内,不少商业地产商都已向“设计师”抛出了橄榄枝,相关的创意设计店铺越来越多,全民关注设计的时代正在到来。“要激活全民设计则需要有一个挖掘、鼓励和扶持市民设计潜力的平台,市民创意大赛便是这个平台的第一站。”何丽芬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每一位市民设计师都有可能塑造自己的品牌
周末展讯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B05每一位市民设计师都有可能塑造自己的品牌 2013-10-19 2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