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2007年前后,水表失窃现象较为多见。据当时的“小郭热线”统计,当年市南区域内失窃的水表就有600多只,整个上海每年则有几千只安装在室外的铜水表被偷,且失窃现象从市郊地区向中心城区蔓延。
据了解,当年水表失窃现象的蔓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心城区的新建公房大量采用“嵌墙式水表”,这给偷盗者提供了较多作案上的“便利”;二是当时水表多为铜制,一只水表约重一公斤,每卖一只水表可赚40元—50元。比如中山北路上有一小区内一夜间就有45只水表被盗,并且全部是铜表。
当年水表失窃多发的原因在于流动人口多,犯罪成本低。从当时失窃情况来看,作案人员几乎全为外来人口,其中无业、流浪人员比例大。即使偷盗水表被现场抓获,但由于单个水表价值不高,未能达到刑事犯罪的数额,多数只能采取治安拘留的方式,对此类行为不能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
2008年以后,上海开始研发毫无回收价值的塑料水表,成为杜绝水表被盗的一大方法。2009年初,这种塑料水表由上海水表厂研制成功,它无论是外表还是功效,都和一般居民家中使用的铜水表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