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员小将
优美的弧线、刁钻的角度、有力的扣球。12岁小姑娘胡静雯决赛中格外惹眼。
参加女子A组(14岁以下),小静雯最终拿到了第一。看着女儿在场上的飒爽英姿,在场边充当后援团的老爸笑开了花。爸爸喜欢用“小李娜”比喻女儿,“小静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一到球场上就像换了个人,激情似火,两眼直盯着球,那种专注投入的神情和李娜一样。”
小姑娘对网球有多痴迷?爸爸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她第一次参赛,“那时她年纪还小,经验不足,第一轮就被淘汰了。结果她死活不肯离开球场,哭着喊着还要继续打球。”
“冠军是女儿用平日里汗水换来的。”为了打好网球,她每天上完课紧接着就是3小时的网球训练,训练到晚上8点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我们父母见了都心疼。”老胡说。
一段历史
虽然只是民间的网球较量,场上却是藏龙卧虎。56岁的张文逸球技出众,他的打球史是上海网球运动发展历史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22岁的张文逸刚刚踏入社会,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带他去了卢湾网球场“长见识”,没想到,从那时他便与网球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网球算是高端运动,会打网球的人不多,更别妄想有教练来带我这个初学者了。”这是张文逸对网球的最初记忆。
“5角钱可以进场打一下午,那时这项运动可时髦啦,可惜没有人跟我对练。”老张偶尔会瞄几眼球场上打得好的偷学一两招。那时,老张最兴奋的事就是学会新招式,“上网、发球、正手扣球……都是一点点偷师偷会的,对着墙挥拍练了三年,那段日子至今难忘。”
后来在球场上老张认识了许多“球搭子”,“当时玩网球的都是医生、教授、律师等有身份的人,我在他们面前都不敢提自己的工作。”
球场上小将们跃动的身影,老张看了很是羡慕:“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小年轻们都是看着费德勒长大的,能不厉害吗。”
一声喝彩
27岁的美国小伙马特在场边观战,不时大吼一声“好球”“加油”,很引人注目。来华四年,马特已是个中国通:他会讲流利的普通话,会在对话中掺夹几句上海话。刚刚参加完比赛,马特这是在为同个俱乐部的伙伴们加油助威。
马特是个网球高手,13岁开始接触网球。评价自己球技,这位美国小伙总会喜欢说“做人要低调啦。”
马特喜欢中国成语。“田忌赛马”是马特从他搭档那里学到的新成语,“田忌赛马既是成语也可以当作网球战术,中国文化很神奇,简简单单四个字就能包含深刻内涵。”
本报记者 厉苒苒 实习生 沈佳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