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优”路不顺畅
马琳还惦记着另一条路“推优”。在北京,小学可以推荐优秀学生优先到好初中就读。儿子是小广播站的播音员,还是学校合唱团的主力,班主任和校领导都赞不绝口。马琳经常找班主任聊聊天,对方也觉得,孩子推优升入名校的机会很大。但这条路却并不顺畅。
两年前,儿子在滑雪的时候摔伤,腿骨折了。休养一个半月后才拄着拐去上课。不到半年,体重从58斤猛增至100多斤。四年级的时候,本来板上钉钉的市三好生,因为身高体重比不合格,没评上。“我们都把目标定在北大附了,但人家至少得两年都是三好生才行。”马琳说。为了体育达标,儿子开始了强化锻炼。马琳先是找了个老教练教儿子羽毛球。后来觉得量安排得太小,又换了年轻的职业级教练。每周练两个小时。她还让儿子去校田径队,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每天练长跑和短跑。一年半的时间,男孩从一个大胖子变成了壮小伙。五年级的三好生,有把握了。现在为了保险起见,马琳正带着儿子跑遍海淀区,准备报几个合适的坑班。
“我们也不会放弃考杯赛,高思杯、巨人杯、巨人龙杯、学而思杯,都要再考一考。”在北京,这些民间教育机构组织的比赛,如果能拿到名次,也可能被优秀中学优先录取。有两个同事的孩子刚刚升入北大附和清华附。跟他们一块玩的时候,儿子总会含蓄地绕几个弯子,最后把话题落到升学上来:“你们能升进去,都拿了什么奖和证书啊?”这个性格内向的男孩,曾经豪言长大后要当工程师和律师。现在再提这个问题,他有些糊涂了:“唉,不知道。”
被户籍拖累的小升初
“爸爸妈妈都得在北京工作,你如果不好好学,就把你送回吉林老家。”李伟曾这样告诉儿子。四年前,孩子小学毕业在即。石景山区一所离家较近的区重点,拒绝招收孩子。反复说好话,并交了一笔两万多元的“自愿捐资助学费”后,对方才松口:“看他的学业成绩吧,成绩不行还是不收。”
为此,李伟才说出这番话逼孩子复习。儿子从小长在北京,没离开过父母,听罢一脸恐惧。回想起来,李伟觉得自己很残忍。北京已开放小升初同城待遇近三年时间,从政策上讲,非京籍小学生可以和京籍生同样享有推优、特长和大派位等入学方式。
但他们小升初的道路上,依然立着一堵无形的墙。“您还是别报我们的班了。”在一个坑班的报名现场,一位老师听说李燕的孩子是非京籍,态度马上变了。这一幕让这位母亲耿耿于怀:“没有任何解释,就拒绝了。”她跟一位教育机构的老师聊到这件事,对方分析:“这是一所重点高中的初中部,是要为高中部输送优秀生源的。北京异地高考政策还没出时间表,孩子又是山东户籍,即使招了进来,占用了学校的资源,最后却无法体现在高考成绩单和录取率上。”她同事的孩子,当年因为同样的问题被很多名校拒绝。但是一所西城区的重点初中看重孩子的成绩,录取了。原因很简单,这所中学只是单纯的初中,没有高中。
遇到相同情况的还有耿明。三年前,女儿正面临小升初,成绩不错。他给女儿报了家附近十一学校的坑班。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孩子多次抽测成绩稳定在前8名,最后一考考了第5。“按常理,这个成绩是铁定被十一录取的。”他说。可等来等去,也没接到录取电话。他和妻子去询问才得知,女儿落选了。招生老师的理由却很委婉:“孩子的成绩够了,但户籍条件,不太符合我们的培养标准。”而女儿一个北京籍的玩伴儿,考到20名开外,早就被录取了。
异地高考的禁锢,已经延伸到小升初的领域。“思忖再三,尽管万般不舍,我还是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了。”在某个非京籍小升初QQ群里,一家长这样说道,“与其在北京当炮灰,不如回老家上一所好一点的学校。我们的孩子又不比别人差。”
坐山观虎斗
“孩子还小,我不想让他受那么大的罪。”康惠说。儿子在中关村某所牛小就读,眼看就升入五年级了。在此前的四年里,也报过不少课外班;游泳班、轮滑班、健身班还有演讲口才班。唯一的一个奥数班,是孩子看着身边的同学都在学,主动要求报的。她从来没给儿子报“坑班”。“可能我是那种不到节骨眼,就不着急的人吧。”康惠说。
她有资格不着急,她和丈夫都在一家高尔夫培训公司工作,丈夫是公司的老总。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们能结识不少有资源的人。她还有个小女儿,面临幼升小。她正考虑安排到北京小学或者崇文小学,这两所小学都是寄宿制,是北京有名的好小学。当年因为同样的原因,她把女儿送进了蓝天幼儿园。工作很忙,她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每天接送孩子的路上。儿子幼升小时,她也托了关系,唯一让她感到有点小紧张的,是面试。招生老师简单地跟孩子聊了聊天,最后问了道数学题。1个西瓜=2个菠萝,1个菠萝=2个苹果,问,2个西瓜=几个苹果。儿子吭哧吭哧掰着手指头算了好一阵,才说出了答案。
有了幼升小的经验,小升初她也不紧不慢,打算寒假再着手去办。“人大附的孩子有那么牛么?”她反问道。身边几个朋友的孩子,都在人大附和北大附读书,但“都不是考进去的”。她认为,关系生不一定比“坑班”上来的孩子差。几个朋友的孩子去了人大附以后,半个学期就追到班上中游了。“你看现在很多歌手,底子不错,就是不红,但一上‘中国好声音’这样的平台,不很快就火了么!”她相信自己的关系能搞定小升初。用她的话说,自己就是小升初战争的旁观者。
在E度小升初论坛里,有一些五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被迫要成为小升初的旁观者。“我们孩子到现在还没着落。五六年级是两年三好,但现在只能去2类的学校(也没把握),或参加大排位。我们现在是继续向西城的区重点使劲,还是现在想办法复读?请各位高人指点。”一位母亲发帖求助。“想请教如果电脑派位结果不理想,能否让孩子再复读一年。原来的小学还能收吗?”一位孩子没有特长,没有被推优,也不打算上民办学校,只能等电脑派位的家长问出同样的话题。
这两个帖子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复读一年上牛校的几率大,有人说,小学就复读,是拿孩子的一生开玩笑。 摘自2013年9期《中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