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自然神秘世界
清晨6时许,公园笼罩在晨曦中,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此起彼伏,华东师范大学鸟类专家、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唐思贤已经带队在公园里观察“早起的鸟儿”,当孩子们在林间枝头捕捉到鸟儿的踪影时总是格外开心兴奋。已年过七旬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市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周秀佳带领植物小组在公园里“地毯式”观察植物物种,孩子们“迷失”在五花八门的植物中,周教授就像引路人一样带领大家一点点解开绿色世界的谜团。
缺少自由思考时间
科学家们表示,自然科学教育人才缺乏和应试教育风气使得学生自然实践机会少、实践能力差。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主任、市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李利珍教授说:“虽然越来越多家长支持孩子发展兴趣爱好,但普遍来说,孩子自由思考的时间还太少。事实上,孩子们的好奇心往往产生和成年人完全不同的想法,这些方面的潜力值得开发。”他坦言,虽然一些青少年科创大赛能够成为孩子探索自然科学的机会,但其背后仍有应试动力。
入门必须有备而来
国外bioblitz十分普遍和流行,国内还未兴盛。为了从“走马观花”到“科学入门”,周秀佳认为,仍然需要老师或家长的引领和指导。宝山区实验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周斌带的学生来自3-5年级,她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活动认识更多动植物,学会记自然笔记。事先,周老师为学生准备了鸟类和植物科普书、收集标本的方便袋及笔记活页纸。然而活动中,像周老师这样“有备而来”的中小学带队老师屈指可数。 本报记者 易蓉
【相关链接】
活动当天,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复旦科技园小学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宣布成立。少科院沪东分院、杨浦区少科站站长胡建民介绍,基地将作为生物多样性实践和研究的常设点,形成专业生物多样性探索流程,组织更多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面向社会开放。
“目前中小学自然科学教师专业素养并不乐观,尤其是小学多数老师是兼任的,很难对学生有所启发。”胡建民说。位于新江湾湿地“腰腹”的复旦科技园小学依托地理优势发展科普特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需要提高、校本课程要开发都要依托来自高校专家的支持,基地希望能够成为高校与中小学交流的平台,让专业自然科学教育队伍能够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