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自然笔记该怎么记?专家支招:从细腻的角度去观察、描绘、记录各种动植物,写下感悟收获,分享体会乐趣,就能在心灵上播撒下保护生态的绿色种子。
第一步 准备什么
“千万别告诉我,家门口的公园你已经玩腻了,里面再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儿能够引起你的注意。其实,就像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中那扇神奇的转门一样,公园里也有这样一扇奇妙无比的门,只不过,这门的旋转机关不是别的,正是你的一双眼睛。”“自然笔记”活动发起人芮东莉老师在书中这么写道。自然的一切需要用心去观察、去感受,所以,首先要准备的就是一颗亲近自然的心和会发现的眼睛。
但记录自然光靠肉眼可不行,家长们需要准备以下工具:
■纸笔可以选择硬皮的白纸本,或者将A4的打印纸夹在硬纸板上,这是画画书写的载体。铅笔、中性笔都行,也可以用彩色铅笔或水粉颜料,让笔记的内容多彩起来。
■直尺和放大镜直尺可以帮助大家准确测量各种小生物的大小,比如,一片叶子的长与宽、一只蝴蝶的翅展大小等;放大镜则可以让人看清更多细节,比如,花朵雌蕊的构型、昆虫单眼的形状等。
■照相机用相机捕捉快速移动的小生物,回家对照照片绘画。
■生物图鉴它可以帮助认识身边的许多生物,比如《野外生物识别手册》。生物物种分布各地有别,可根据生活区域选择合适的图鉴。
工具备齐后,家长先要带孩子做一些适当的绘画和文字练习。如果要使用相机,就需要学习基本的植物拍摄技巧。“也可以事先去花鸟市场辨识植物,做一些知识储备。”
第二步 怎么去记
自然笔记没有统一的格式。如果孩子特别钟爱某一种植物,可以春夏秋冬地紧盯着“心头好”,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它每天的变化,摸清它的生长规律;如果孩子是对植物辨认感兴趣,就可以在生活空间中搜罗不同的植物种类,记录下它们的形态特征,做出大致类别判断后再按图索骥,在网络植物志或者生物图鉴上找到它们的学名,甚至可以编一本小小的植物手册。
普陀区曹杨中学的生物老师钱叶斐就带着学生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做成了一本《植物档案》,收录了校园里常见的60种植物。档案里既有忠实记录植物本身形态的照片,也有学生手绘的植物特征图画。钱叶斐说,几乎所有在校学生都参与了档案制作。
“要收录齐全并非容易的事。照片并不都是一次性拍摄成功,有时候得等到该种植物特征最明显的季节,而教师则要在分派观测任务之前,给学生普及植物知识,告知他各种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比如,大家都很容易搞混白玉兰和广玉兰,但实际上,它们的叶片厚度不一,后者叶片背面有棕色绒毛;辨识樱花物种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找到叶子两边的红色腺点。”
钱叶斐说,和自然笔记相比,植物档案更为详尽,较适合初高中年龄段学生。如果孩子年纪还小,不妨以记录描述和感受的自然笔记为主。“在记录自然笔记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必须是有持续性的。比如,阳台植物养殖过程中,即使植物死了,也可以记录笔记,找寻死亡原因。”
第三步 收获什么
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孩子或许会在给大自然“画像”的过程中,发展了绘画、书法、摄影或文学特长,也或许会从此建立起对自然的兴趣,并在未来的学习规划中深化,最终成为生物学家。钱叶斐说,对自然的爱好因人而异,发觉自己对自然观测全无兴趣其实也是一种收获。
钱叶斐说,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并不多,因此,这种观察和记录对他们来说很重要。“通过感知其他生物的生长规律,他们会发现大自然的精妙之处:每次出芽、每次落花、每片叶子生长的角度,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对自然的关怀情怀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做完植物档案后,摘花的、踩草地都少了。”
而家长们也不会毫无收获,他们可以在与大自然接触中舒缓工作中积攒的压力,也多了和孩子的共同话题。
本报记者马丹 实习生金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