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高级中学高一学生小黄每周都可到宜川中学工程科技创新实验室,与来自其他学校的同学一起学习操作“灵巧机械手”。据了解,目前,像小黄这样享受到“跨校选修”的学生已有近万名,“校际走班课程菜单”里有11门创新实验课程可供选择,“走校”范围也正逐渐从高中拓展到了初中、小学。
“临时学生”也“正规”
2011年9月,包括曹杨二中《博雅课程》、晋元高级中学《结构设计创新》、宜川中学《灵巧机械手》在内的首批“校际走班”课程开课。而今,“校际走班”的精品课程不仅包括了名校的“招牌课”,还有特意引入的国际课程——真如中学的《哈佛辩证课程》,在小学开展的、送教上门的《元智科学》等。
虽然校际走班的学生都是“临时学生”,但他们的“入学”手续也必须正规。在课程开课前,每位学生都会领到一张“校际走班”学生证,一本创新项目课程跨校选修学生学习记录单,上面会详细记录学生上课日期、离校时间和出勤记录、上课笔记等。在曹杨二中,“临时学生”还会和本校学生享受一样的待遇,能办图书卡借阅图书,还有学校安排的课程导师指导课程学习。
精品课程开在普高
区域共享的课程,都是各校的“招牌课”。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周飞说,每门课都需要在校内先试点,通过专家论证后才有资格升级为共享课程。“有些课程特意设置在了普通中学,而不是仅集中在几所学校。”今年上半年,国际精品创新课程《哈佛辩证课程》开进了真如中学,区内13所高中的40名高一年级学生一起跟着美国资深辩论教练上课。校长吴长江说,这门课程是由一家教育机构联合哈佛大学辩论委员会、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等共同研发的。“课程由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每堂课都会围绕一个选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答辩,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兴趣。”
“走班”模式有多种
“校际走班”推行两年以来,模式越来越多,并向初中、小学延伸。周飞说,“走班”的模式会根据学生的年龄做调整。“高中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以学生自行搭乘公共交通、跨校走班为主,而考虑到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小学初中的校际走班则以送教上门为主。”由台湾元智大学开发的《元智科学》课程,以“科学是好玩的”为目的,已经走进了真如文英小学、真如三小等五所小学学校。台湾教师带着动手做的教材和科学活动,与小学生一起探究科学。
除了走校,一个富有趣味的“艺术新空间”工作坊也定期在8所学校之间轮转,今后将在全区推广。普陀区教育学院美术教研员徐馨说,这个工作坊云集了9位擅长领域不同的美术老师,定期走进学校课堂,课程内容围绕的是中国传统节庆,比如在元宵节,工作坊就会提供扎纸灯笼的课程。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