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忽视小中风
“老百姓常常会忽视小中风,因为虽然发生了中风症状,但很快又好了。其实,这也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类型,不是说好了就不危险了。”董强教授指出,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心肌梗塞后第一时间到医院,但是据统计,脑中风后在3个小时以内到医院的患者只有20%,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
对于形形色色的脑卒中类型,董强教授介绍,在100个脑卒中的病人中间,有70个人可能是血管闭塞后产生缺血性中风症状,还有20%到30%是血管破裂。血管破裂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脑出血,大约占20%左右;另一类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占到10%,死亡率极高。因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已经超过肿瘤、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死亡、致残疾病中位于首位。
董强教授表示,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栓栓塞引起的颅内血管闭塞,因此,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此类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溶栓治疗需要在黄金3小时进行,同时选择具有溶栓能力的医院。
卒中可防也可控
“现在的知识明确告诉我们,脑卒中是可治可防的。”汪昕教授说,针对没有发生过脑卒中人群的预防,是一级预防;预防再次发生脑卒中的是二级预防,“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认识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行动起来远离卒中。”
部分危险因素是无法改变的,例如年龄增大、遗传基因、性别、种族等,而更多的危险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例如高盐、高脂、劳累、精神紧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卒中的风险就越大。
据统计,60%的脑卒中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然而部分患者尚不能做到一年一次体检,定期检查血压。在临床接诊时,汪昕教授都会留一个心眼,因为在问诊时,一些患者被问到“有没有高血压?有没有糖尿病?”的时候,往往回答都是“没有”。实际上,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量过血压、测过血糖,或者很久才会测量一次。有的患者说:“我三年没量过血压了,身体很好,肯定没有高血压。”有的患者偶尔才会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一次,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不知道不等于没得过,身体好不等于没有高血压。”汪昕教授纠正道,高血压降到什么程度?具体指数因人而异,但必须降到140/90mmHg以下,因为那是全世界公认的高血压标准。
纠正误区抢时间
“脑组织对于缺血缺氧的耐受性特别差,8分钟后,就会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因此,无论是哪一种中风,院前急救就显得异常重要,越快去医院,就能给医生更多的时间。”
管阳太教授介绍,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市民存在着对脑卒中的诸多误区,日常小病不重视、待到大病才就诊。“在脑卒中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比如一次或多次的短暂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发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或黑朦,一过性口角歪斜、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说话不清楚等,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常预示着脑卒中的来临,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本期新民健康大讲堂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体育局和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市健康教育所、徐汇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东方宣教中心承办,并得到了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支持。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