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不追求结论
何为案例教学?海闻认为,主要的特点是老师不是讲授,而是引导;课堂上最主要的是学生讨论,最后没有一个所谓的答案。它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创新能力。
有人说,国内课堂也有案例分析,有区别吗?海闻指出,我们搞案例分析,老师希望学生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或者经验教训。而哈佛的案例教学法说的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引子,借助这个案例引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它的着重点是对未来的或者是对其他问题的思考。
海闻在美国的大学当过教授,也在中国的大学、中学、小学当过教师。他认为,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基本上都是到学校里来,听老师传授知识,学习现有的结论,然后去应用;而中国的考试制度,更使得中小学教育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学生上了大学后,也延续了这种应试教育的思维,上完课后做作业,学每一门课就是“赚学分”。
抛不开的升学率
上海进才中学校长王丛连也非常推崇案例教学,“学生必须先预习,并且是主动预习,才能上好课,值得我们学习。”可是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做不到?他认为是因为我们不敢放开做。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我们从小学、幼儿园开始就要争第一,就要按分数排名次,就要考名牌大学。在这个功利的形势下,很少有教师、校长敢把升学率抛在一边,开展案例教学法或者其他教学法的探讨,因为这种尝试很明显在短时间内会影响升学率。“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重点中学,如果没有升学率,校长是非常头疼的。因为社会不认可,学校的发展就要受到严重影响。”
海闻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类似的案例教学法是必须的,他建议先在部分学校开展试点,他同时疾呼:“现在高考的制度不调整的话,没有哪个学校敢突破。”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