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作品各有千秋
展出作品的刘亚平、姚尔畅、应海海、赵牧、胡亚强、宋巍6位老师并不是综合绘画的画家,他们只是意识到艺术教育有打破现状的必要,才借助综合绘画来进行尝试。
刘亚平是国内较早将抽象画创作与综合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家之一,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打破界限、不拘泥于任何模式的艺术理念,其作品注重情感与认知的意象化表达。《大时代》采用水墨、丙烯等水性颜料在棉质纸张上绘制,并结合图像拼贴、喷绘打印、丝网印刷等方式,与手绘图像参差、交融,让水墨、丙烯与纸等不同的材料共同生发对历史与人类文明的记忆与思索。
姚尔畅的作品以中国近代史上的图像为素材,以艺术的方式进行“修复历史的尝试”。作为在油画材料与性能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他对历史照片进行数码和喷绘处理,然后运用类似油画修复的手法进行贴裱、撕揭、清洗、修补,以此表达对历史的认识。
应海海的《石库门印象》系列来自艺术家对上海生活的记忆与情感。这批作品以瓦楞纸板为基底,用油画、丙烯等多种颜料进行绘制。赵牧选择自己十年前的三联画《山水》,按原尺寸以黑白色打印在画布上,将麻布片按一定的结构粘贴于画布,再以油画材料加以绘制、表现。胡亚强以牛皮为主要材料的综合作品,发掘牛皮质朴、厚实的质地美,传达一种独特的情感。宋巍《曲水流觞——大好河山》用一种能产生开裂效果的绘画材料,在绘画的平面上镶嵌黑曜石、青金石等宝石,形成对比、挤压和层叠效果,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构筑自己的“心象风景”。
深层思考必不可少
上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刘亚平说:“综合类作品不应只是绘画材料的汇总,也可表现一些比较复杂和宏大的想法。如没有较为深层的思考,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层面,作品存在的意义就会比较勉强。”在上师大美术学院副教授姚尔畅看来,综合绘画的发展不应沿袭国、油、版、雕画等传统专业的老路,其重要意义在于打破既有的审美定势和美学观念,拓宽艺术和艺术教育的领域,建构多元和开放的思维模式和艺术语言体系。油画家、上师大美术学院院长俞晓夫认为,对于综合绘画,“艺术家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还要多下功夫。”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