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堂”在印坛中如雷贯耳,他的主人汪启淑,是继清初周亮工之后,以收集印章众多和撰写印人传而闻名的印章鉴赏家与印学家。
汪启淑(1728-1800),字慎仪,安徽歙县人,先后官工部郎和兵部职方司郎中。家富藏书,有开万楼藏书百橱,达数千种。汪启淑自称“印癖先生”,酷嗜印章,终其一生,乐此不疲。飞鸿堂中藏秦汉以来古今印章达数万钮,材质不论晶玉瓷铜,竹木牙石,兼收并蓄。汪氏财力雄厚,却富而不骄,广泛结交当时印坛名家,并不惜重金,延请包括丁敬、邓石如、黄易、张燕昌、董洵、周芬等篆刻名家在内的数百位印人为其篆刻。飞鸿堂上每每印人、学士高朋满座,谭艺论印,晨夕无间。
汪启淑自十七岁时就开始着手编辑《飞鸿堂印谱》,经过三十多年艰辛的、漫长的搜集、辑录与钤拓工作,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十八岁时,终于辑成《飞鸿堂印谱》五集四十卷二十册。该谱共收录石质印作近三千五百枚,印人达三百六十余位,名士沈德潜、厉鹗、梁诗正等序跋、题诗五十余篇,煌煌巨制,有质有量,集清代乾隆时期印家、印作之大成,充分反映出清代中期印坛的艺术风貌。然是谱中也偶存名家伪印,颇蹊跷,多不可考。后之学者将《飞鸿堂印谱》与明代张灏《学山堂印谱》、清初周亮工《赖古堂印谱》合称为“三堂印谱”,在我国篆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飞鸿堂印谱》印文大多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以及名家诗词、成语格言,折射出汪启淑性情志向。许多并时名手,奏刀之前皆虚心地与汪氏探讨商榷印章布局、篆法,力求完美。个别山川路遥,未及谋面的印家,汪启淑也千方百计,通过联系其子嗣后购得佳作,入编印谱。汪启淑喜标新立异,偏好于搜集奇异印材,他曾将所藏的金属、晶玉、犀角、玛瑙、瓷陶、蜜蜡、竹木、兽骨等历代古印辑为《退斋印类》、《秋室印剩》,创古来印章材质之大全。
汪启淑浸淫于印章中数十年,编辑出版了《讱庵集古印存》、《静乐居印娱》、《悔堂印外》等印谱达二十八种,可谓亘古未有,古今一人。其中像《汉铜印丛》、《汉铜印原》等古玺印谱录,专辑铜印,钤印精良,已成为钱松等清代后期篆刻家临习、借鉴秦汉印章的绝佳范本。其它如《锦囊印林》,开本仅高七点八厘米,宽五点八厘米,小巧精美,为不可多得的袖珍印谱,人见人爱。
“金石藉人而传,人亦藉金石以传”。当汪启淑与诸多印人交接之际,有意识地搜罗印人资料,并模仿清初周亮工《印人传》体例,“荟萃时贤精手可企颉古人者”一百二十七位,于乾隆十五年(1750)撰成《飞鸿堂印人传》八卷。该传记中,既有闻名遐迩的高凤翰、丁敬、黄易等大家,又有通晓篆刻的学者及诗人程瑶田、桂馥、黄景仁等,更难得是汪启淑透露了其侍姬杨瑞云和婢女金素娟等女篆刻家的事略,并为僧侣印家明中、湛性、篆玉等开篇立传。《飞鸿堂印人传》中的传主作品,大多入编《飞鸿堂印谱》,为后世印学研究清代中期印史留下了可贵的第一手图文资料,汪启淑之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