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沦陷在你的眼眸”
赵文心
  赵文心

  对望、凝视是电影表现人物相互之间情感时经常使用的手法,在各种类型电影里,我们都可以看到镜头定格在人物的眼睛、身影,爱恨情仇奔涌,升华,会说话的眼神以足够的时间长度和情感浓度,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染力。

  新西部片《决战犹马镇》(2007),北方军退役老兵丹为偿还债务,押解无恶不作的大盗本,犹马镇火车站好一场厮杀。两个男主角的对视由戒备、厌恶渐渐转为接受、理解,两个对手,终于惺惺相惜,相互成全,牛仔们除了继续保持传统西部片打斗的强悍,也有了心灵世界的交流。法国电影《再见,孩子们》(1987)讲述纳粹淫威之下,正直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犹太人的真实故事。因小人出卖,在神学校藏匿犹太人的校长被盖世太保带走,“再见神父”,“再见孩子们,回头见”,让神父仿佛平日出门办事般回应孩子们的告别,死神在头顶盘旋,让神父容颜平静安详。泪水缓缓地从男孩康坦漂亮的蓝眼睛中渗出,滚落,“我永远记住1944年1月的这一天”。长大的康坦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让神父在路易·马勒的这部作品中永生。《南与北》(2004)是BBC制作的4集电视剧,剧集精致浑圆如一部3小时时长的电影,人称“地域版的傲慢与偏见”。英国工业革命之初,从小生活在南方温暖乡间的牧师女儿玛格丽特,视盘剥工人、无序竞争的北方棉纺工业城市米尔顿为人心冷漠之地,无法接受工厂主桑顿的爱情。父母去世,玛格丽特与众人告别,随姨妈迁去伦敦。心神恍惚的桑顿祈盼马车上的玛格丽特“回回头”,眼神从期待,到失落,到黯然无光,令人心碎。导演弃用“两面着笔”手法,坚持不让玛格丽特有任何表示,马车远去,桑顿犹凝望那空茫的虚空。

  今年是获得七项奥斯卡大奖的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上映二十周年。电影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基尼利所著同名传记小说(1982)改编。二十年来,“辛德勒”成为二战期间反对纳粹种族主义,以一己之力拯救他人的正义之士的代称。如“中国辛德勒”,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为奥地利犹太人签发了数千份移民国外的证明;“瑞典辛德勒”,瑞典驻匈牙利外交官拉乌尔·沃伦伯格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犹太人的生命。

  电影中奥斯卡·辛德勒从一个发战争财的爱物者,变为倾其财富帮助犹太人的爱人者,其转折点是山坡上的一次遥望。1943年3月13日,克拉科夫犹太人聚居区大惨案日。在山坡上骑马散心的辛德勒目睹德军毫无人性的杀戮驱赶,犹太人如在地狱里奔突哀嚎,走投无路。这个无语的遥望,犹如“在一个细微的切口里呈现更为广阔的意象”。镜头推近,受到强烈刺激的辛德勒差点坠下马来,而我们看着他的眼神从旁观漠然,到惊惶痛惜,默默领悟人性是怎样在一个惟利是图者心中渐渐苏醒。当活下来的犹太工人送给辛德勒一枚用金牙打制的指环,注视指环上镌刻的希伯来经文“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辛德勒痛悔没能再多救几个犹太人,目光真切感人。辛德勒完成人性复归的艰难历程,在拯救犹太人的同时拯救了自己。

  “沦陷在你的眼眸”是一句歌词,吟咏舍不下放不掉的爱情。借做文章标题,以为“眼眸”之多重“沦陷”是观影的准确描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际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际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际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际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际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邮珍赏析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非我门派,其琴必异
黄月亮
藏头一律恭贺民立中学百十华诞
光明的渴望
艳阳天
“沦陷在你的眼眸”
早晨和黄昏的童话
新民晚报夜光杯B13“沦陷在你的眼眸” 2013-11-23 2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