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出差回到上海,将一张所住旅馆的房卡封套放进小盒子,又情不自禁地把它们倒出来,全部数了一遍,一共有72张,这就意味着,在最近的五年多时间里,我已经在各地下榻过那么多家旅舍了。
出门在外,总会选一个合适的住处,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流动的寓所。我住过顶级的豪华酒店,也住过没有名字的小客栈,可回想起来,真正让我记住的并不多,而留下美好记忆的,无一例外都能让我可以找到居家的感觉。
丹东国际酒店的睡床居然那么高,以致我每次都是蹦上去的,犹如跳高一般,结果,来访的朋友们也都不无惊讶地一个个跳上床来,所有人都说这就像是东北人家里高高宽宽的大炕,于是,大家围坐在一起,盘起腿,亲密无间地唠嗑起来。乌镇通安客栈是典型的江南明清建筑群落,蜿蜒的走廊仿佛没有尽头,而散落在边上的一间间客房都古色古香,床是架子床,有立柱,有围栏,还有床檐;衣橱则是圆角柜,两扇门面敦实厚重,上头还有大大的铜环,让我感觉像是来到了外婆在乡下的房舍。而法国尼斯火车站对面的那家旅店,虽说很小,但人气颇旺,这是源于老板很聪明地将所有的客房都放在楼上,楼下则布置成一个大客厅。出门在外的人难免会生出孤独感,这时,如果你去到底楼客厅,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纷纷微笑着邀请你喝一杯葡萄酒时,那份寂寞很快便烟消云散了。人们都在热情地说话,用各自不同的语言,你发现其实并不很清楚对方在说些什么,可彼此却都感到谈得非常投机。用老板的话说,这就是家庭沙龙的魅力。
年初的时候,我和母亲、妹妹去香港游玩,我们住的是九龙公园旁边的龙堡国际酒店。办理入住的时候,前台先生问我们,今天正好空出一间家庭房,你们需要吗?我们没有商量,却异口同声地说需要。开了房门进去,只见里面放着两张上下铺的床。虽说客房显得逼仄,但我们却很高兴,因为,我们仨已经许多年没有住在一个屋子里了。我们立刻就回到了遥远的过去,那时,我们全家六口人住一间16平方米的公房,每到晚上,要打地铺睡觉,所以,木地板永远都擦得一尘不染。全家人住在一个房顶下,拥挤而快乐,守在一起特别安心,息息相通,互依互存。后来,随着我们这些孩子各自成家,搬了出去,原有的一家人就分开了。如今,我们再次居住在一个房间里,过往那一幕幕温暖的情景重又展开了。
最近一次出差,我住在北京国图宾馆,它的客房之间都设有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摆满了书籍。我从这架书柜走到那架书柜,犹如穿梭在自己的书房里,真有一种流动的寓所照样可以坐拥书屋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