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爱读唐诗,一生读了很多有关唐诗的典籍,其中有一部就是《唐诗三百首》,那是他从小读到老的一部唐人诗集。它也是被传统社会定格为最好的一家唐诗选本。
《唐诗三百首》全部能背上来
《唐诗三百首》是清朝乾隆年间蘅塘退士编的。蘅塘退士姓孙名洙(1711-1778),江苏无锡人。他做过几任七品芝麻官。本书是他家居时鉴于蒙学《千家诗》不足为用,因此,“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另行编辑的。几百年来,广为流传,直到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是一部家藏必备的常用书。
早在1910年,少年毛泽东在家乡韶山冲茅塘私塾就读期间,族叔毛麓钟就与他讲唐诗。毛麓钟极喜爱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认为它反映了古人珍视友情的思想主题;全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很适宜少年学习和模仿,所以他要毛泽东熟读。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毛泽东较早接触的一首唐诗。也许是记忆尤深,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一次谈话里,说了它“以口语写心中事,毫无雕琢之工”。晚年,他也特别喜欢它,在要随从者朗诵之后,自己还要吟诵: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在走出韶山冲,到求学长沙的几年,毛泽东如饥如渴地读书。大概在此时,他已熟读了《唐诗三百首》,就如追悼同学写的挽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游览南岳衡山归来,与同学罗章龙谈刻在石板上的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在北京时,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些唐人诗句,都分别见自《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他当年常备的一册书。1927年9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简陋的行装里,就有一册《唐诗三百首》。
在战争倥偬之空闲,他常与朱德、陈毅谈诗论文,唐诗就是其中一个内容。据贺子珍回忆: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中,读书也许是毛泽东最大的兴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空闲,就拿出来看。《唐诗三百首》他全部能背上来。他喜欢李白等人的诗词,不但熟悉他们的作品,而且喜欢逐篇进行评价。
毛泽东熟读《唐诗三百首》,也启导贺子珍跟着一起读。
1929年秋,毛泽东在闽西养病。有天,他教贺子珍读《回乡偶书》,说是她贺家的老祖宗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子珍背熟了,说怕自己将来回井冈山老家时,“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她要毛泽东教学写诗。毛泽东说:“写诗不难,要多读,多背诗,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因为《唐诗三百首》所选内容多元,注意艺术的真善美,雅俗共赏,富有魅力,毛泽东也时常用其中的诗句抒发情感,且作为开导、教育干部群众的载体。
1949年3月,毛泽东乘车由西柏坡北上,途中即将经保定,当得知卫士李银桥在保定有亲人而又多年未见时,他感慨地说:“我记得两首唐诗,很能表达你现在的这种心境。”接着以低沉的语气吟了一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接着,毛泽东又吟了一首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吟罢,他说:“诗里讲的是李益见到他的表弟后,第二天又要分别时的心情。”
随口说来,娓娓是道,若非于《唐诗三百首》不熟悉,岂能恰到好处。
1952年9月,他在中南海会见青年时候在湖南学校的老师张干、李漱清等人,张干曾因在校长任上时要开除毛泽东,至此深感负疚,毛泽东却不以为然。他引用了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然后真诚地说:“当时我虎气太盛,要是现在学点猴气,就不会发动那场‘驱张运动’了。”又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棵寸草是怎么也难报老师的‘三春晖’啊!”
在谈话中常引用唐诗,丰富意境
唐诗的魅力能丰富人生,强化形象思维。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视察大河上下,长江南北,一路上妙语连篇,引古论今,其中也有人们熟悉的《唐诗三百首》里的诗句。
毛泽东几次谈论李白乐府《将进酒》。早在1948年3月在川口过黄河至中流时,很有感触: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底源头在哪里?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水利工程。他对周围工作人员说:“我们一定要把黄河治好。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我就要骑毛驴到天上去,从黄河的源头,一直走到黄河的入海处,我要看看黄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毛泽东非常喜欢崔颢《黄鹤楼》七律,早在1927年春就以此为题作《菩萨蛮·黄鹤楼》,“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1953年2月,当重游他所说的“白云黄鹤”处,登临汉阳城北龟山,向西眺望汉水和长江交汇处,挥手对随从人员介绍,这里正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地方啊!
毛泽东也很喜欢李白的《下江陵》。1958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后乘轮出川溯长江东下,在船上面对三峡风光,当船顺利到达江陵时,又高兴地面对大江感慨吟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听不见,
汽笛一鸣到公安。
后两句正表达他那时的心情,同船的杨尚昆听了,不由笑着对他说:“主席对李白的诗,发展到社会主义了。”
有时,毛泽东还巧用唐诗,为名山名胜题字。
1961年9月,他在庐山手书了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四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且有题:“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几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党委诸同志。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