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人大代表进社区”效应如何?这一制度经过社区实践又有哪些发展?听静安区新福康里居民讲述“渗水难题”和“网吧烦恼”如何化解,就不难发现“人大代表进社区”的制度流程和制度效应。
通报民意接力落实
2010年4月18日,市十三届人大代表陈亚娟,静安区人大代表丁宁、丁建曾来到新福康里跟居民“面对面”。
“78号至134号架空层渗水,业委会的维修方案总也定不了!”居民陈大虹快人快语。
3天后,静安区人大接到了人大代表的民意通报,新福康里的渗水难题转交区房管局承办。然后,区房管局指派石门二路房管办事处会同新福康里居民区党总支、小区业委会和物业公司调查处置。原来,小区架空层上部是水管设备,2009年10月起有渗水现象出现,架空层天花板是木板,一旦渗水就很难起到保护作用。
不久,整修方案在小区公示,绝大多数业主无异议,1个月后,改造开始了。区房管局随后向区人大汇报了承办结果。3年来,小区架空层不再渗水。
联络人“即时沟通”
“其实,代表与社区的联系,不止是这不少于两次的‘面对面’。”新福康里代表联络点负责人魏瑛说,联络点的联络人有一大好处——保障代表与居民“即时沟通”。
新福康里39号楼是高层建筑,地下民防设施开着网吧。网吧里抽烟的太多,烟雾顺着窨井通道蔓延到居民家中,居民强烈要求网吧搬家。尴尬的是,那地下防空设施的产权不归新福康里。
今年4月,居民向丁宁代表反映“网吧烦恼”。到了9月,网吧终于关闭了。
“如果说,人大代表是沟通居民与职能部门的桥梁;那么,联络人制度就是代表与居民即时沟通不可或缺的服务保障。”静安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代表联络的工作人员易宇说。
居民区公示代表信息
3年来,人大代表进社区覆盖了静安区的69个居民区联络点。“目前,在每个社区联系点都设立了代表信箱和代表信息公示牌。”易宇说,在联络点,代表信息公示牌明示代表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这些先行先试的做法被新通过的《若干意见》采纳。
而在邵乐一看来,无论用什么形式公示代表信息,居民最看重的还是:代表“沉”到社区来,问题就好解决了。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