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体育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 奥运会世界杯影响力巨大,整出大动静效果更好
● 大赛聚集了各色人群,便于恐怖分子伪装和行事
● 相比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目标,体育赛事更易遭袭
~~~● 奥运会世界杯影响力巨大,整出大动静效果更好
● 大赛聚集了各色人群,便于恐怖分子伪装和行事
● 相比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目标,体育赛事更易遭袭
~~~● 奥运会世界杯影响力巨大,整出大动静效果更好
● 大赛聚集了各色人群,便于恐怖分子伪装和行事
● 相比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目标,体育赛事更易遭袭
~~~● 奥运会世界杯影响力巨大,整出大动静效果更好
● 大赛聚集了各色人群,便于恐怖分子伪装和行事
● 相比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目标,体育赛事更易遭袭
~~~● 奥运会世界杯影响力巨大,整出大动静效果更好
● 大赛聚集了各色人群,便于恐怖分子伪装和行事
● 相比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目标,体育赛事更易遭袭
~~~● 奥运会世界杯影响力巨大,整出大动静效果更好
● 大赛聚集了各色人群,便于恐怖分子伪装和行事
● 相比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目标,体育赛事更易遭袭
~~~● 奥运会世界杯影响力巨大,整出大动静效果更好
● 大赛聚集了各色人群,便于恐怖分子伪装和行事
● 相比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目标,体育赛事更易遭袭
~~~● 奥运会世界杯影响力巨大,整出大动静效果更好
● 大赛聚集了各色人群,便于恐怖分子伪装和行事
● 相比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目标,体育赛事更易遭袭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恐怖主义为何屡屡瞄准大赛?
● 奥运会世界杯影响力巨大,整出大动静效果更好
● 大赛聚集了各色人群,便于恐怖分子伪装和行事
● 相比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目标,体育赛事更易遭袭
厉苒苒
新民图表制图 贺信
■ 撑竿跳女皇伊辛巴耶娃为遭受恐怖袭击的家乡人民祈祷 图 CFP
  24小时内连发两起恐怖袭击,“黑寡妇”制造的两声爆炸让倒计时40天的索契冬奥会蒙上阴影。有媒体称,爆炸事件意味着冬奥会遭受恐怖袭击的风险提高。事实上,以往重大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屡次成为恐怖分子施袭的场所和时机。

  目标直指冬奥会

  这是今年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第三次遭到恐怖袭击。政治分析家认为,此次针对伏尔加格勒的袭击并非巧合,爆炸地伏尔加格勒毗邻俄北高加索联邦区,距明年2月将举办冬奥会的索契690公里——恐怖分子的目标显然是索契冬奥会,对伏尔加格勒发动袭击是在测试政府和安全部队的反应和效率。

  由于毗邻恐怖分子聚集的北高加索地区,索契从其获得冬奥会主办权开始就面临严峻安全威胁。今年初,自称“高加索酋长国”首领的车臣反叛者乌马罗夫专门发布视频,号召其支持者对索契冬奥会发动袭击。

  昨天爆炸发生后,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俄罗斯奥委会主席亚历山大·茹科夫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公开表示,索契冬奥会已预先考虑到所有必要的安全措施,不会因为伏尔加格勒恐怖袭击而采取额外措施。茹科夫还表示,索契冬奥会将发放体育迷护照,这在奥运会历史上尚属首次。此举也旨在对所有来俄观看比赛的人进行登记。

  赛事越大越危险

  都说“冤有头,债有主”,为何恐怖主义和恐怖分子始终青睐于袭击体育赛事呢?体育赛事日益庞大的影响力或成为主要原因。

  事实上,美国安全专家就曾表示,自2001年“9·11”之后,恐怖袭击发生了一定变化,不再只瞄准军事地区,而开始投向民用设施。这类设施通常具备人多、目标明显易于攻击、影响力大等特点。体育赛事正好符合这些条件,从而成为恐怖主义阴霾不散的目标。

  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界杯,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全球最受关注的人类大型活动,从恐怖主义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尽可能制造最大恐怖气氛和效果的出发点看,没有比在这样的赛事中搞鬼效果更好的了。再者,像奥运会和世界杯这样的体育赛事,往往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各色人群,恐怖分子便于伪装和行事。最后就是,体育赛事虽然近年来安保投入和安保工作不断提升,但相比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目标而言,还是更容易遭袭。

  安保花费逐年增

  大型赛事成为恐怖袭击的舞台,威胁笼罩之下,赛事的安全成本也直线上升。

  从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大型赛事的安保力度便已大大提高,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安保预算从1.22亿美元猛增到约12亿美元,这无疑使得办赛预算本已吃紧的希腊政府财务雪上加霜。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政府为保障大赛能够顺利进行,曾专门为安保费用数次追加预算,但即使这样,到奥运会开幕时,英国政府仍不得不增派了军队。但是,这些显然还不够。

  值得关注的是,有分析人士认为,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有助于帮助排除隐患。

  世界体育安全中心的成员莫亚·多德认为在大型比赛举办前,需要利用社交媒体去分析情报,并制定安全计划:“社交媒体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麦克风,利用好社交媒体可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出现危险时能更好地引导人们躲避袭击。”     

  本报记者 厉苒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走转改年终特别报道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线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恐怖主义为何屡屡瞄准大赛?
TCL idol X+携智能手环发布
盖世大屏风靡全球 三星领衔智能手机市场
体育赛事中的恐怖袭击
元旦体彩销售照旧
体彩公告
收视指南
广告
新民晚报体育新闻A23恐怖主义为何屡屡瞄准大赛? 2013-12-31 2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