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载: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自古以来就有两方面解释。其一,温习已学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学者认为“新”亦应包括外在的新知,其为旧知的深化或拓展,如此方能新旧合一、内外合一。其二,鉴古知今,即吸取历史经验,正确认识现在。
孔子之教,一向注重培养弟子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以及融汇古今的通悟水平。例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弟子不能举一反三,孔子不会硬性灌输,不会再教更难的新东西,而是让弟子自己思考。举一反三就是温故知新的一种表现,“一”即“故”,“三”即“新”。颜渊“闻一以知十”(公冶长篇),是高水准的温故知新。对生命的存在与意义,颜渊有深刻的理解,有丰富的联想,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书所未载,师所未传,皆能有所先知。只不过他表述不多,更无夸夸其谈,“如愚”(为政篇)而已。至于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篇),孔子本人“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都是思想认识上的由彼及此。所求者、所知者何?对“古”的全面深入了解,对“今”的借鉴作用。而“来者”,更是未来的发展。
杨树达先生在《论语疏证》中对此章有一大段按语,颇可惠及诸人,抄录如下:“记问博习,强识之事也;温故知新,通悟之事也。孔子之教,以通悟为上,强识次之。故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记问博习无与于师道也。所谓温故而知新者,先温故而后知新也。优游涵泳于故业之中,新知忽涌现焉,此非义袭而取、揠苗助长者之所为,而其新出乎故,故为可信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其病也妄;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其病也庸:皆非孔子所许也。”
温故知新,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以及认识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先天因素有关,如智商。但是,更与后天学习与锻炼有关,如尊重历史与传统而又好学的人,如懂得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人,等等,在“知新”上就会超出常人一截。
温故知新,又是一种人生智慧。这种智慧主要是在不断的温故知新实践中磨砺出来的。“知新”当然不只是了解未知知识,了解未知世界,更是对其本质的领悟;同时也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新体会、新发现。每一点“新”,都使精神境界得以升华。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每十年左右有一个新的飞跃,终于达到与天合一。
能够温故知新,就可以做老师了。“可以为师矣”,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客观上具备了做老师的条件。这种老师,会基于自己的有益经验,开发学生内在潜力,进行启发式、联想式、通悟式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书本知识。显而易见,孔子在向弟子们传授正确的“师道”,希望他们继承自己的事业,传播周代灿烂文化,以教化天下。
孔子所说之“师”,亦指做人的表率、模范,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篇)。不管是谁,不管是何职业,只要能温故知新,学问、事业就不会差,就有其可称道之处,就值得人们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是在普遍倡导温故知新。谁做到了,就有了底气,成为一个较为健全的人,自然具备了赢得别人尊重和仿效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