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开中国境内广播电台播音历史先河的城市。以传递声音为特性而风靡一时的大众广播,对于上海在20世纪前半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政治新闻中心和文化中心起了积极作用。
广播的传播活动,来自于都市社会对信息的大量需求。上海开埠后,国内外物质、人口、文化资源聚集,催生了近代广播电台在上海的兴起。1923年1月23日晚8点整,美国人开办的奥斯邦广播电台在上海开播。这是中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比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即美国匹兹堡市广播电台只晚了两年三个月时间。其后,美商新孚洋行、开洛公司、日商新昌公司办的广播电台先后在上海开播。这4座广播电台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一批广播电台,虽然他们的开播都未经中国政府许可批准,侵犯了中国电信主权,但毕竟把20世纪初重大的广播电台技术引进了上海,打开了中国人学习无线电技术的窗户。
外商广播电台的开播在上海引起轰动。奥斯邦电台开播之前,广播从业人员四处宣传广播穿越时空的神奇价值,时人称之为“空中传声法”。首播当日就引起听众的轰动,当时的娱乐场所如大来洋行楼顶、礼查饭店、卡尔顿大剧院、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大楼礼堂、杜美路俱乐部等聚集的听众都达数百人。奥斯邦电台播音的第三天便播出了孙中山的《和平统一宣言》,孙中山亲自祝贺电台开播成功并发表了简短讲话。
外商广播电台在上海的开播,激发了国人对无线电技术的浓厚兴趣和模仿效应。1927年3月18日,新新公司在南京路开设的广播电台首次播音,这是中国人自己开设的首家民营广播电台。随后,亚美、大中华、亚声、李树德堂、东方、鹤鸣等一批广播电台在上海诞生,呈现出民营电台异军突起的繁荣景象。至30年代中期,上海广播电台迅速发展至40多家,形成了一个广播电台群落,其中民营电台超过了外商电台数量,成为上海电台广播的主力军。其后官方电台相继开办,形成了上海电台广播的多元属性。
繁荣发展的老上海广播强劲介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多种性质的电台分期开播,每个电台都有自己的节目特点,广播成为上海向外辐射、向内频繁交流的媒介,成为社会网络结构中一个新的连接环节。当时的广播节目分为时政类、新闻类、经济类、健康卫生类、常识类、教育类、语言类、家庭生活类、娱乐休闲类、宗教类等十多个类别。节目来源兼中西于一体,汇南北于一堂,融古今为一炉。被时人称之为“神奇魔匣”的收音机也从租界的花园洋房进入寻常弄堂间,来到平民百姓家。奥斯邦电台首播时全市收音机数量约500台、听众只有数千人,至1940年前后,全市收音机数量近20万台、听众近百万人。广播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到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老上海广播在淞沪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9·18”后,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宣传的中心。“1·28”淞沪抗战至“8·13”战争爆发期间,上海的广播电台主动融入战时社会总动员行列,几乎所有的电台都坚持播音,充分发挥广播自身的新闻动员、物质动员和精神动员功能,即时报道战况、发布募捐信息、播放救亡歌曲,成为战时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和武器,产生了战时动员的强大效果,为中国广播史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上海沦陷后,在日伪广播电台活动猖獗的情况下,一些民营电台和亲华外国电台坚持把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真实情况传递给听众,坚定上海民众救亡图存的信念。抗战胜利后,由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创办的中联广播电台及一些民营电台在揭露国民政府腐败,配合上海解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全面接管了22家国民党办的公营电台,团结改造私营电台,成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使上海的广播电台获得了新生。
上海广播电台诞生至今已经历了90多个寒暑春秋,见证并助推了近百年来上海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广播作为重要的传统媒体之一,如何联手新媒体,针对特定的听众群,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谋求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这是需要新广播人加以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