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当今社会中,人们对艺术家有时会有些困惑:好的艺术家究竟需要具备哪些素养?中国的当代艺术何时能够响亮地打出“中国创造”的名号?本次年终专稿就将盘点焦点新闻,共同探讨艺术家的生存现状。
每年高考的艺考热现象不但没有得到理性的舒缓,反而随着艺术相关专业的扩招愈演愈烈;相较之下,艺术科班出身的从业不易,而一些半路出家者大获成功的却不少见,究竟是业余人士更有天赋,还是艺校入学门槛太低?在2013年7月27日B2版刊登的《放低艺校入学门槛该不该?》一文就当下艺考怪现象深入评析,反思艺术的院校教育同时,更深一层地就当今艺术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作者王远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副主任、教授,在文章登出后,他的不少学生借由他向本刊提出了不少感悟,很多正是基于他们的亲身经验。“虽然现在还没毕业,但我已经开始担心未来就业的问题了。”一位大三女生曾向王远袒露了心中的担忧,“原本是单纯喜爱艺术选择了艺术专业的,如果因为就业难而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我实在觉得可惜了。”这并不是一个人的困扰,尤其在国内大环境下,初出茅庐的新人如果没有好的机遇很难在艺术界站稳脚,即便很有才华,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一门心思专心创作,孤芳自赏。反观那些叛逆的现代艺术家们,他们以绝对的艺术实力来出名,艺术的表现方式是否具有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是否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了解和超越上。换句话说,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还不够,必须基于对传统的充分理解再融入自己的特色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创作。
除了要具备艺术家该有的创作天赋,如何让别人理解作品也很有必要。光会创作不会交流,难免会走上孤掌难鸣的道路。在物质泛滥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对文化的理解、对当代艺术的认知程度大相径庭,正因如此,艺术工作者必须付出更多去提高对艺术作品的诠释能力,让更多观众能够接近艺术创作的本体意义,获得审美价值。尽管艺术院校生还需要更多时间去历练,但在院校学习中改变一贯重“术”轻“学”的理念,想必对于只注重实践的院校生们会更有帮助。真诚地热爱艺术,努力地探究创作,这应该成为艺术工作者自始至终的原则,艺术行业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文化的累积,如果缺少正确的心态,那么无论出身科班与否都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