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何时“断奶”?
◆ 尹仁沐
2013年6月22日B2版的城市话题针对城市当代艺术的尴尬境遇提出了疑问——《何时方能“断奶”?》如今当代艺术在国内占有不容小觑的一席之地,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子总是随处可见,显然我们还未从大师效应中“毕业”,这样的情况下又怎么能挺起胸膛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将“中国创造”当做自成一派的艺术品牌呢?
去年轰动一时的“杜尚 与/或/在中国”在北京展出,很多人去了发现整个展出除了一件杜尚创作的作品外,其他多是复制品和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本来这也无何不可,但是既然将“杜尚”作为主打,那么只靠一件真品实在有些让人无奈,难道其他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就毫无魅力?并非如此,关键还是不靠大师名气,总让策展方感到没有底气,归根到底这还是对本土当代艺术不自信的表现。
缺乏鲜明的中国印象恐怕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大问题,大部分的当代艺术创作仍然徘徊在传统和西方之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制造”印象深刻,大量、复制就是最多的感受,在当代艺术方面,我们不该是“中国制造”,而该出现“中国创造”取而代之,我们不缺大众化的创作,缺的是有足够分量的经典作品,我们的当代艺术普遍缺乏原创性依旧是硬伤。
当然,我们还是能看到艺术家积极挖掘自身特色而创作的佳作,可由于很多艺术家只专注创作,往往缺乏用文字语言表述艺术观念的能力。如果借助批评家的文字功底,则无法百分百地将艺术家自己的创作思想完全表述出来,多少会有些变样。这样一来,即便我们有好的作品,却缺少准确的导向,那么很可能会被轻易抹杀了作品的独到性。
中国当代艺术想要不做西方主流的附庸,首先还是要增加艺术家自身的实力,而且必须将原创能力和诠释能力一起抓,缺一不可。我们已经走在通往国际大舞台的道路上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创造”的机会很多,将来有一天,当“中国创造”真正成为我们的金字招牌时,才能算是彻底“断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