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在中国城乡的千门万户里,都有一位母亲,在掰着手指数着悬望着,在采购着盘点着香喷喷的年货,她无数次想象着家门被敲响的那个甜蜜而美妙的瞬间,她已经等了一年甚至数年,等着自己的孩子回家。
而在那一头,她在异乡的孩子也魂不守舍,一种叫作“想家”的蚀骨相思,堆积了整整一年甚至数年。为了将之消灭,首先要买到一张珍贵的回家车票,或船票,或机票。想家的人群很汹涌,让12306成为一个随时都在崩溃中的购票网站。
交通部在各种盘算之后告诉我们,2014年春运期间,全国道路客运量将达到32亿人次,同比增长5.8%左右;全国水路客运量将达到4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民航局计算之后也说,春运期间全国民航客运量将达4200万人次,环比增10%。数字年年都变,不变的,是自从2006年的春运人次突破20亿之后,年年“空前”。今年预测的总计近33亿人次,相当于把全球的一半人口,在短短40天之内集体迁移。这是足以摧枯拉朽、移山倒海的一场浩浩荡荡的人口大迁移。
在中国的春天,水陆空的交通工具,不管从哪里出发,往往都指向一个目标:家。
故乡有爹娘,有亲朋,还有让人牵肠挂肚的孩子。不计其数的中国孩子,在向他们的妈妈或祖辈提问,“爸爸去哪儿了”——“爸爸”们越来越多地忙活在另一个餐桌、另一个城市,甚至另一个国家。现在,经常缺席的爸爸、妈妈们也要回家了。
中国年的全部的意义,就在于团圆。为了团圆,中国的“春运”之隆重、之艰辛、之惊天动地,远超当今人类任何一次集体活动。
回家,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足以温暖和感动古今中外。
中国式春运,足以成为让全球任何国家交通部长崩溃的梦魇。然而,春运所意味着的人口自由迁移,仍然是中国社会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进步。自由的“候鸟”们在城乡间任意穿梭,他们是无数来自田野的中国工人,是用读书改变命运的莘莘学子,是追逐梦想的城市白领、海归青年,他们搅动了曾经沉寂的计划经济的一潭死水,中国经济活了、中国文化活了,人流汹涌、物流汹涌、信息流汹涌,因为“他们”,中国从经济上和文化上都有了和世界对话的底气。
春运,是观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魔镜”,映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以及所有困境。
如果农村、农业更加高效,如果新型城镇化让中西部涌现更多星星般的小城小镇,容留更多青壮劳力,如果东西部差距不再如此悬殊……那么,33亿人次中的相当一部分,或许会把“家”和“工作地点”渐次融合?
就春运而言,变化已经出现。一位老铁路告诉我,很多年轻的外来务工人员不再望网兴叹,会在网吧娴熟地上网购票;绿皮车渐成历史,买得起动车、高铁票的打工者越来越多;因为不少企业办在家门口,有的地方青壮年的离家打工意愿在下降,沿海一些大企业不得不开着浩荡的大巴在送工人返乡的同时,也恳求相约他们坐企业的车回到工厂……
我们在等待着不远的未来,春运的数字摆脱“空前”,让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颓其一角。
拥有33亿人次的同行者,这个春天,乡愁写进了妈妈新添的皱纹,写进了治国方略,写进了每一盏灯光下的家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