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手艺开通热线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叶榭镇残疾人服务中心,赵天龙的修理间就在中心的一间小仓库内。接过专为“轮椅维修”印制的名片,上面没有他的全名,只有醒目的一行字——“老赵”轮椅维修服务热线,电话就是他的手机号码。老赵很朴实,只说,能联系到他就行。
赵天龙做过20多年的自行车修理生意,2008年应聘成了村里的一名助残员,店铺也关了门。在走村串户走访残疾人的工作中,他发现了不少残疾人和老人离不开轮椅,但一旦轮椅坏了,维修十分不便,就决定重拾维修这门手艺。
去年年初,在叶榭镇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帮助下,老赵的“服务热线”正式开通,很快就在需要借助轮椅代步的居民中传开了。如今,“服务热线”每周都会接到维修轮椅的求助电话,有些还是其他地区的居民。为此,老赵还准备了一本记录册,上面标注了每户人家轮椅发生故障的时间和故障情况。
“举手之劳”解决麻烦
对于许多肢残人士来说,轮椅就是自己的腿脚,稍微遇到点故障,就会影响正常生活。如今,沿街的修车铺越来越少,修车人的手艺也各不相同,这些都让他们感到无助。对这些问题,细心的老赵放在了心上。
不久前,家住马桥村的马连花就遇到了这样的困难。轮椅的前轮无法后退,人坐在上面动不了了。马连花体重不轻,家人一时束手无策。老赵上门研究后,很快就找到相似的零件,帮忙修好轮椅。这样的“举手之劳”为轮椅代步者解决了大麻烦,他们发自肺腑的感谢也让老赵觉得快乐。
心怀感恩帮助他人
看似是“举手之劳”,其实,老赵在钻研“修理轮椅”的问题上下过不少功夫。虽有20多年自行车修理经验,可在修轮椅时还是被难倒了很多次。
“修轮椅跟修自行车有很大差别。”赵天龙说,比方“大后轮”上带着扶手,需要换胎时,就要先把扶手拆下来。“究竟怎么拆?”他琢磨了半天,盯着轮椅反复看,花了大半天的时间,终于找到了隐藏的机关。“有时候,先拆什么,后拆什么,都是有顺序的,顺序不对,就拆不下来。”至今,老赵还时常拿镇残疾人康复中心报废的轮椅“练手”。
作为一名助残员,老赵的工作并不闲,家里还有重残亲属要照顾,可他还是把许多精力放在了“轮椅维修”的事情上。他说:“我能感受到许多来自身边人的帮助,心怀感恩,所以愿意帮助更多人。”
通讯员 贾佳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