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1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摄影家镜头外的人生(下)
阮义忠
■ 方大曾作品《前线》,1936
  ◆ 阮义忠

  寻找方大曾

  四年前,我的北京朋友,也是《中国摄影史》作者之一的陈申跟我提到,他发现了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失踪,很可能已经丧命的、不为人知的战地记者“小方”,正在整理他的作品。一年多前我去大陆为《摄影家》第十期的中国专辑做采访,我又跟陈申碰头了。那天晚上陈申邀我们去他家吃晚饭。饭桌上,我请陈申为我们注意些大陆老摄影家,这才使我又想起了小方。

  原来陈申也差不多把这件事给忘了。他说:“小方啊,他的作品在我这里搁了快两年了,没有出版社想要出版,最近我自己事情又多,也没有时间再去动它。你要有兴趣,吃过饭我拿出来给你瞧瞧!”

  小方的八百多格底片,一张张地被装在小红纸套里,分成四排,塞满了一个约摸长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高十厘米的木盒子。陈申把这批底片做过快速打样,这些品质不佳的样片被凌乱地塞在一个大纸袋里。

  当天晚上,这些样片铺满我旅馆房间的床;在昏黄的床头灯下,我一张张地检视这位无名摄影家的遗产。尽管这些样片的浓度、反差都处理得很糟糕,但我立刻就知道,我面对的是位天才。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要求陈申把底片借给我回到旅馆仔细看,以便判断这些影像的潜在力量有多大。第三天,我费尽口舌,要陈申允许我把底片带回台湾,好亲自为这位了不起的摄影家放大照片。陈申说他做不了主,建议道:“我们何不去拜访这些底片的主人——小方的妹妹方澄敏?她就住在北京!”

  第四天,陈申约我们在国际饭店见面,因为方澄敏的家就在饭店后面的协和胡同里。

  八十岁的方澄敏看来身体不错,精神也好,对我们的造访显得十分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小方的作品又有一个重新曝光的可能性了。除了存在陈申那里的八百张底片外,方澄敏手头还有一些比较属于小方私人性质的照片,加起来一共是一千张出头。方澄敏在每一张底片的封套上都编了号码,但是对照片的拍摄时间、地点和事件内容,她就不清楚了。不过,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在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也就是小方失踪前两年所拍的。在这期间,小方像着了魔似的出门拼命拍照,暗房工作就落到这个敬爱哥哥万分的妹妹头上,这也是方澄敏保有这些底片的原因。五十多年来,历经八年对日抗战、国共内战、大陆解放、“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垮台的种种动乱和迁徙,方澄敏始终仔细地保存这些珍贵的底片,并且不断地寻求能把哥哥的作品出版的机会。

  小方原名方德曾,又名方大曾,一九一二年出生于北京。“小方”是他的笔名。方澄敏回忆,小方在初中时就接触过照相机,后来也一直把拍照当成重要的休闲活动。但是他不喜欢拍人像,最常拍的是风景、庙宇、古迹。他们的父亲当时在外交部做总务工作,家境算是不错的。

  “九一八”事变日本进侵东三省,小方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被激起了强烈的爱国心。一九三七年曾经和小方一道去采访的陆诒先生,在大陆的报业同仁刊物《报海春秋》上,写过一篇纪念方大曾的短文——《悼念抗战初期牺牲的小方》。其中叙述了小方投身抗日工作,进而成为摄影记者的经过。

  尽管小方曾活跃一时,毕竟,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而刊登小方作品的报刊也都寿命不长。随着时日,小方被人们淡忘,以至于后人编撰的《中国摄影史》一书,也只有短短这么一段提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出版的第41期(美术生活)刊出摄影记者方大曾(署名小方)拍摄的《抗战图存》和《卫国捐躯》两组照片。前者是记者在卢沟桥拍中国第一批战况照片共七幅,占了两版,特加英文说明。后者反映了北平各界慰问抗战受伤将士的情况。

  目前保留在方澄敏手边的约一千张底片,绝大部分都从来没有被放大成照片过,当然也没有发表过。方澄敏很乐意让《摄影家》杂志发表小方的作品,却不放心底片漂洋过海到台湾去。但我深知,只有我把底片带回台湾,亲自放大,才能把他的作品做最好的呈现。经我热切的请求和保证,方澄敏终于勉强答应,让我挑选一部分底片带回去,并在最短时间内专程请人把底片送回北京。

  因为只被允许带回五十张,所以在挑选作品上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我一再审视样片及底片,斟酌了三天之后,终于选定了五十张,另外再从陈申那里已经放出来的5×7cm小照片中挑了八张。这五十八张作品,加上方澄敏提供的小方不同年龄的生活留影,一张不漏地成为这期《摄影家》杂志的全部内容。

  回到台湾,我在家里的暗房内待了一个礼拜。每放一张照片,我就对小方的才气又服气一回。他的构图完美极了,对瞬间的掌握也无可挑剔!他看事情的方式直入核心,不受旁枝末节的影响。最令人诧异的是,他的表现手法就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依旧显得十分现代。方大曾与他同时代的任何世界摄影家相比,毫不逊色。

  有关小方的文章,现在所能看到的少之又少。写小方的陆诒事实上也几乎只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他们分手的两个多月之后,小方就失去踪迹,下落不明。他在这篇文章里描写的小方,并不知道自己在度着生命里的最后几个日子:

  我和小方相识,时在抗战初的1937年7月28日,我们从保定去长辛店前线采访。范长江特赴车站送别,并为我们作郑重介绍。当时小方已任上海《大公报》特约记者,年少、英俊,头上戴一顶白色的帆布帽,身穿白衬衫和黄短裤,足登跑鞋,挂一架相机,显得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我们搭平汉路上的兵车到长辛店后,即奔三十七师戴旅旅部访问,戴旅长已到前线阵地指挥去了。走回长辛店的路上,小方为一个年仅16岁的士兵照相,他身上背着自己的步枪和大刀,手执日本军官的指挥刀、望远镜之类的战利品,笑嘻嘻地凯旋。这时,一颗炮弹正在附近爆炸,小方不屑一顾地对我说:“今天收获不小。”当晚,宛平县政府秘书长洪大中接待我们住在长辛店县政府办事处,前线枪炮声彻夜不息。29日上午,我们随军撤退。30日早上回到保定,长江为我们庆幸生还。当天下午,保定又遭敌机狂炸,孙连仲部队连续开赴前线,接替二十九军防线。长江和我当即搭车回南方,留小方在保定,继续采访平汉铁路北段战讯……

  自此以后,家人和朋友都没有再见过小方。

  今天,他的作品首度正式地以比较完整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就某种意义来说,小方又回来了! 摘自《想见 看见 听见》 阮义忠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1月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封面
   第02版:广告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社会与法
   第A24版:特别关注/社会与法
   第A25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A26版:东方大律师/社会与法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目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自贸之窗
   第B04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公司探营
   第B06版:证券服务/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8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天地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聪明消费
   第B12版:创业钱途/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房产在线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彩票世界
   第B16版:城里城外/陆家嘴金融城
   第B17版:家庭周刊
   第B18版:女性世界/家庭周刊
   第B19版:家庭周刊/花鸟虫鱼
   第B20版:上海人家/家庭周刊
   第B21版:现代家居
   第B22版:实用谋划/现代家居
   第B23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4版:好吃周刊
   第B25版:好吃周刊/吃遍中国
   第B26版:优游食林/好吃周刊
   第B27版:好吃周刊/海上寻味
   第B28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29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
   第B30版:美食地图/好吃周刊
   第B31版:好吃周刊/吃货天地
   第B32版:专版/好吃周刊
一位摄影家镜头外的人生(下)
母亲邵华
国 壶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9一位摄影家镜头外的人生(下) 2014-01-17 2 2014年0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