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的美国消费电子展上,可穿戴设备是当仁不让的明星。这个行业热闹非凡,大佬纷纷出手,苹果、谷歌、三星等全球知名IT厂商纷纷宣布可穿戴设备发展计划。各路创业者也蠢蠢欲动,一窝蜂扎堆。可穿戴,钱途真的喜人吗?不少业内人士泼了一盆冷水:可穿戴行业还未成熟,就已站在了泡沫之巅!
产品同质化严重
研究机构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约售出675万台可穿戴设备,2016年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规模为20.3亿元,预计到2016年将成长为拥有169.4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
热闹背后有隐忧。目前国内虽有多家厂商推出可穿戴设备,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现有可穿戴设备大部分功能过于单一,不具有足够的可扩展性,从而难以打动消费者。
以智能手表为例,国内领先的可穿戴科技公司果壳电子首席营销官李涛认为,目前的智能手表硬件同质化,更多创新来自软件,但现在智能手表应用严重不足。
“现有智能手表产品所具有的功能,用户的智能手机上都已具有。在这种情形下,许多用户会问,请给我一个戴智能手表的理由?它不过是一个缩小版的智能手机而已。”
李涛认为,智能手表不能照搬手机的应用,两者有明确的分工,智能手机诞生之初,由于照搬PC应用,七年内没有普及。2007年苹果用人性化的应用引导了智能手机的繁荣。“通过功能应用的丰富,给世界一个使用智能手表的理由,是智能手表普及的重要一步。”
亟待打造创新生态圈
可穿戴设备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缺少足够的应用软件支撑,创意不足。据李涛介绍,现在三星、索尼两家厂商的智能手表的应用软件数量不到100个。由于缺少完善的“生态圈”支持,现有可穿戴设备在吸引消费者方面大打折扣。
“面对规模达百亿元的智能手表市场,果壳电子希望与开发者一起共同拓展智能手表生态圈。”果壳电子CEO顾晓斌表示,智能手表正处于蓝海市场,对抢先进入这一领域的第三方开发者来说,也更容易获得市场先机。
iTalk创始人孔华威认为,要让大众接受智能手表,必须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智能手表肯定不是通信工具,核心功能不是打电话发短信;二是24小时全天候随身体验。从这两个基本点出发,可以加入健康检测、支付、提醒、智能助理等功能。所以开发者可以从传感器、能量收集芯片到防水、抗打击、美观设计,再到表盘样式和App全面考虑,这是一个需要密集创新的生态圈。
未来随着智能手表市场的升温,其他创业公司也不排除推出手表版的应用市场,能聚拢多少开发者资源,是未来竞争的关键要素之一。
有钱途但要找准方向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表示,虽然很多公司都推出了可穿戴设备,然而对于巨头来说,可穿戴更多的是尝试和探索,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一些产品仍然偏“极客”,现阶段仍然是小众市场。
不过,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可穿戴领域,创业者大有可为,但一窝蜂扎堆还不如从产业链中价值最高的点入手、成为有技术壁垒、在某块领先的一方的新型创业公司。只要每个公司在产业链里贡献自己的价值,就会帮助可穿戴从现在的小众过渡到大众市场,让创业者越来越看到自己的价值。
可穿戴设备现阶段还处于“做蛋糕”阶段,对于小公司甚至是创业者而言,让巨头们的探索甚至防御做大蛋糕,即使到了“分蛋糕”阶段,借助巨头们搭建的舞台一样能够唱得一出好戏。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逐渐丰富的平台资源将会给众多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新形态、新功能、新玩法不断被发掘,产品功能和消费需求不断碰撞,用户习惯在逐渐改变,市场需求逐渐被培育,可穿戴创业将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