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室内案头,腊蕊素瓣,清秀俊逸的水仙花竞相开放,犹如在一泓清水之上,凌波曼舞且吐泻出阵阵迷人的幽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水仙花高雅清逸,秀丽动人,冰肌玉质,芬芳脱俗。“皓如鸥轻,朗如鹄停,莹满玉洁,秀含兰馨,清明兮如阆风之剪雪,皎净兮如瑶池之宿月”。在古人笔下的水仙,俨然是一副仙子的模样。
水仙花肥大的鳞茎像洋葱,青翠光洁的叶片像蒜叶,亭亭兀立的花箭像蒜苔,故有“天葱”、“雅蒜”之称。水仙之花,像春兰一样淡雅,但更妩媚;水仙之香,像春兰一样幽芳,却更为浓郁。水仙花凝姿约素,挺翠含娟,和兰蕙一样典雅清秀,故又叫“丽兰”。《内观日疏》中记载一则故事:一位姓姚的老妇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梦见观星落地,化作一丛水仙,香美非常,老人取而食之,醒来后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儿,聪慧过人,能工善文,因而人们又称水仙为“姚女花”,而观星即女史星,水仙又叫“女史花”。
我国的水仙花有单瓣和复瓣之分,单瓣水仙又有“金盏玉台”、“银盏玉台”之别,前者在纯白的花瓣中,托出一个金黄色的杯状物;后者的花瓣和花蕊均是白色。复瓣水仙名曰“玉玲珑”,瓣白、花心皱褶,色呈淡黄,玲珑可爱。水仙以复瓣为贵,然而复瓣却不及单瓣那么显得素雅脱俗,因而,人们对单瓣水仙情有独钟,认为可以入画。
严冬时节,百花凋零,即使那“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风雪威逼之下,也都黯然失色了,松竹虽绿而无花,梅虽有花却无叶。此时,只有水仙花,缃衣缥群,冰肌玉骨,婷婷伫立于水石之上,在严寒季节里飘香弄影,仪态超俗,难怪古人说它是“凌波仙子”,胜过“岁寒三友”的“劲节之花”。
古人咏水仙的诗中,常常提到洛水和洛神。“偶向残冬遇洛神,孤情只道立先春”;“江妃方欲凌波云,汉女初从解佩归”;“风流谁是陈思客,想象当年洛水人”。诗中的“洛神”、“江妃”、“洛水人”,相传在远古时,伏羲有个女儿叫宓妃,溺于洛水后遂为洛水之神;另外还有汀水女神,那是尧的两个女儿,大的叫娥皇,小的叫女英,都是舜的妻,随舜巡视苍梧,二妃都死于湘江,而成了湘水女神,后人称为湘君与湘夫人。诗人美化水仙,常把水仙比作女神,或称洛神,水仙花便成了她们的化身。宓妃、湘君皆圣人之女,是品德最高最美的妇女楷模,水仙也因此分外增辉。
水仙与洛神本来无关,二者融为一体,要从《洛神赋》说起。《洛神赋》是曹操之子曹植所作,原是一则爱情故事:汉末上蔡令甄逸有个女儿,生得才貌双全,曹植曾向她求婚,未成。后被袁绍次子袁熙所得,再后来又被曹丕纳为妻室,生育一子。命运多舛的甄氏失宠后被赐死。为此曹植十分感伤,归途中夜宿洛水,梦与甄氏相会,便写了一篇《感甄赋》。后甄氏所生之子曹叡接帝位为魏明帝,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
宋代文人杨万里在咏千叶水仙花的序中写道:“世似水仙为金盏银台,盖单叶者甚似真有一酒盏,深黄而金色。”近代,许多名人雅士爱水仙在寒冬腊月、雪花飘舞之时,仍娉娉婷婷,含笑吐芳,特别钟情于其姿态清秀的身影与品格,纷纷与水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鉴湖女侠秋瑾热爱生活,也爱美,更爱花,在她短暂的一生中,总是忙里抽暇在居室周围栽花种草,而在群芳之中,她最爱的是水仙花,挥毫写下了“洛浦凌波女,临风倦眼开”、“嫩白应欺雪,清香不让梅”、“余生有花瓣,对此日徘徊”等感情奔放的诗句。
古往今来,一言蔽之,水仙花多被人们寓意爱情,或托以祥瑞,或寄予希望,成为一种高雅圣洁的象征,受到人们的特别尊崇喜爱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