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实话实说》。“超级铁嘴”崔永元以他的睿智和幽默,开创了一种多元视角、多种声音、轻松宽容的主持风格。这档“脱口秀”人见人爱,好评如潮。
《实话实说》一马当先,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谈话旋风”:《面对面》《艺术人生》《可凡倾听》《头脑风暴》《天下女人》《鲁豫有约》……精彩的谈话节目让我听不厌,看不够!
几年前,上海的《风言锋语》与《文中有话》先后亮相。我经常能从中听到精辟的分析和犀利的思想交锋,蛮过瘾的。可是没多久,这两档节目都由黄金时段推迟到10点前后;不久也与《实话实说》一样在荧屏上消失了。
谁都知道,这都是收视率惹的祸。从电视广告经营战略看,收视率对电视台的兴衰、电视栏目的存亡、电视工作人员的成败,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也有媒体人诅咒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当然,同娱乐节目相比,收看谈话类节目的人群只是“小众”。其实“小众”也是“众”,也是一种社会需求。再说高品质的谈话节目能弘扬人文精神,传递文化正能量,这应该是主流媒体责无旁贷的重任么!
如今,我转换频道,寻寻觅觅,还是看到了一些鲜亮精彩的谈话节目。
央视《首席夜话》是我的常选。有一次,“天下第一猴”六小龄童做嘉宾,他讲述了自己怎么克服“眼疾”练就“火眼金睛”的艰难过程。他用17年时间完成了一部名著电视剧《西游记》,成为中国影视界第一位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人。六小龄童还到全国各地的三百多所大中小学作演讲,出访美国等二十余国。他说:“我不仅要成为一名猴艺术的继承者,更要成为一名猴文化、西游文化的传播者!”
《波士堂》是中国第一档商业脱口秀互动电视节目,创办已有六七年了。那次一开场,主持人袁鸣就请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先生谈谈“钱”。马先生反应极快,概括说:人生有三个层次,一是“趋利”,人要赚钱,钱能改善生活;二是“趋名”,钱够用了就会想到要有好名声;三是“趋静”,就是淡泊名利,安顿好灵魂。我把我的博物馆捐献给国家而不留给子孙就是向往这种“静”的境界。马先生还当场为四件收藏品作了“鉴定”……
在《名家》中,我曾听过中国先锋音乐的代表人物谭盾的高论。这位音乐“鬼才”回忆当年创作《卧虎藏龙》(此片荣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的情景,说他花费了四年时间为电影作曲,并与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隔海合作”,使电影音乐既有西方古典音乐的艺术魅力,又具东方文化艺术的美学张力,这股“中国风”终于为世界乐坛所接纳,所欢迎……听君一席言,我又看了一遍《卧虎藏龙》。呵呵,享受呀!
我偶尔也看撒贝宁主持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有一次听复旦大学的双博士“海归”、80后“讲课明星”陈果老师谈“好奇心”。小陈老师风生水起的开讲既有诗歌一样华美的言辞,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辨,还有强大的气场,后生可畏呀……
我欣赏她的一句话:“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在我看来,这隽永之句是对当前喧嚣浮躁、娱乐至上的社会现象的一帖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