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强比原来更忙了。三个月前,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沈立强当选为新一届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会长。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思路清晰、娓娓道来。他有个标志性的姿势,坐在沙发上,用右手托着下巴,双眼目视前方,透出沉着和自信。就像他说的:“我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充满信心”。
最近在上海聊起金融方面的话题,自然绕不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专访就是从自贸区话题开始的。沈立强显得有点兴奋:“自贸区作为一个全新的重大制度改革,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具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魄力,需要突破传统观念和做法,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推动新发展。”
自贸区破冰 全球视野、国际惯例和品质服务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沈立强认为,自贸区不仅承载着中国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乃至实现民富国强的复兴梦想,也为上海银行业创新转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上海银行业再一次幸运地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也必将不辱使命。
谈起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刚刚成立的自贸区工作联席会议,沈立强说,这个联席会议集聚了所有在上海自贸区设立机构的27家会员单位,目前已确定关于金融创新的3个研究课题,希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为银行稳健开拓业务积累经验,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找到可复制的改革范式。“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银行业机构,一直期待公会能够成为一个改革创新的平台,自贸区应该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各家参与银行可充分依托联席会议平台,研究探讨各自在管理、营销和业务模式方面的创新思路,交流汇总一些具有突破性但风险可控的经验。”
“从专业和行业角度,您怎么看上海自贸区?”这个看似有点大的问题,沈立强的回答却聚焦在三句非常简单的话上:
第一句是“以全球视野推动改革”。沈立强坦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中国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的重大举措。需要以更宽更广的视野来审视自贸区建设,以开放促改革,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提高国家竞争力。对商业银行来说,将会在这个“竞技场”上与更多的国外金融机构进行竞争与合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有利于推动发展、有利于激发活力”的原则,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全面释放制度改革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红利。
第二句是“以国际惯例参与市场”。沈立强打了个比方:“以前我们开展很多业务,就像是在室内游泳池里游泳,但现在自贸区成立了,我们一下子被推到外面,像是到了大海里游泳,环境更复杂,接触对象更多元,规则要求也更高。”他觉得,作为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需要率先探索一条高标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道路,积极与国际高标准制度规范接轨,建立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
第三句是“以品质服务锻造优势”。沈立强说,自贸区成立后,将会吸引更多客户云集,会进一步提升总部经济效应,创造全新的跨境市场服务需求,增强资金流、物流、信息流集聚和辐射力,催生日益活跃的人民币业务等市场。这些都会对银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场竞争,大家比拼的是服务,是实力,谁能提供更高效率、更为便捷、更加优质的服务,谁将会脱颖而出,引领市场发展。”
“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在‘自由’两个字。当然,自由并不是说没有任何限制,它实际的含义是要‘尽可能的方便’,在最小约束下、以最高效率来开展业务,概括起来就是‘便利高效’四个字。”
服务小微 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创建的“上海银行业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信息查询平台”,立足于服务小微企业,是全国首个由行业组织推出的公益性平台。目前,这个平台汇集了在沪60余家银行的360多款产品,与43个相关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专业市场等网站进行了链接,累计访问量已超过7.3万人次。它的上线运行有效缓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沈立强认为,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是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国民经济结构要合理,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需要适合社会多方面需求的各类企业协调发展。“小微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这将是今后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信息查询平台,汇集几十家银行丰富、真实的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信息。通过查询平台网络互动的便捷方式,企业家们可以随时广泛深入地了解各家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信息,并且,直接从平台上获得银行专业人员的联系方式以及网上咨询服务,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需求。沈立强在采访中也不忘记给这个平台做个广告:“公会搭建的小微平台不仅免费,而且所有信息均来自银行正规渠道,可信度有保障。今年我们还将扩大投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希望能够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在融资中遇到的困难。”
严控与创新 银行业将面对“艰难的平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业的主体。同时,由于银行的服务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极易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银行既要严控风险,又要努力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持续发展。沈立强坦言:“这是一个艰难的平衡过程”。
沈立强分析了两类比较容易引发负面舆情的情况:一类是理财产品等的误导、亏损问题,另一类是服务问题。“中国金融消费者历来有一个意识,认为钱放在银行是不会损失的。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一方面,我们要倡导银行严格履行向消费者充分揭示投资风险的义务,合规操作,让投资者自主选择投资方式。与此同时,要开展金融知识的教育普及,培育良好的金融消费环境。同时,银行要持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客户体验。”
对话
上海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家
记者: 您认为金融家对于一个金融中心而言意味着什么?
沈立强: 首先,我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充满信心。我感觉,上海具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金融历史悠久,金融生态环境好,管理规范,发展潜力大,目前是我国最发达的经济中心之一,为金融家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金融家创造自身价值的天堂。
金融家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先进生产力,是财富创造的灵魂。某种意义上说,哪个地方最能吸引和集聚人才,哪个地方就有市场竞争力。
记者: 您认为上海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家?
沈立强: 据我了解,目前上海金融人才建设已出台很多政策,取得很好成效,金融从业人员24万。但与纽约和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无论是规模、占比,还是层次结构都有差距,其中美国纽约金融从业人员超过80万,占比约为12%,而上海只有3%左右。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数量充足的金融人才队伍,是培养金融家的沃土。要说上海当前最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家,我觉得,应该是具有先进的理念、会经营懂管理、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卓越的创造精神、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金融家。
记者:您怎么看待企业社会责任?
沈立强: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经营目标就是效益最大化。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创造价值、回馈社会,银行业义不容辞。当前社会上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各种不同看法,众说纷纭。事实上,银行社会责任承担多少,应按照其所创造的价值多少作为重要的衡量标杆。同时,品牌价值与社会责任也密不可分,品牌价值越大,社会认可度越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重。
此外,银行作为服务行业,为公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安全的金融服务,是银行的使命所在,也是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