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魁,61岁,民间摄影师,业余从事摄影20余年,作品多次获奖,被圈内朋友称为“获奖专业户”,连续9年被评为上海市十佳摄影家。近些年,他与儿子徐洪峰“上阵父子兵”,常常在摄影赛事中双双拿奖。在最近举办的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中,父子又在百名市民摄影家的评选中各占一席。
家里成了“徐三多”
徐正魁家里是“徐三多”:照片多、奖杯多、证书多。客厅墙壁上,各式各样的奖杯摆了几十个;柜子里,大红“本本”堆了一撂又一撂;讲起照片,他和儿子从里屋抱出一叠又一叠。
“这是我在北外滩等了几个小时才等到的。”徐正魁指着一张华灯初上的外滩夜景说。
“这是去年11月带太太去欧洲旅游时,拍的阿尔卑斯山雪景,昨天接到一家比赛主办方的电话,通知我去领奖了。”徐正魁笑眯眯地看一眼一直微笑着站在一旁的妻子说。
“本来是觉得她太辛苦,犒劳她一下,结果又成就了我。我经常在她眼皮子底下得奖。”徐正魁的话语里满含着对妻子的感谢。
儿子随父学摄影
徐正魁原是一家大型国企的主治医师,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台傻瓜相机。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此疏远了妻儿,爱上了‘宠儿’。”摄影的魅力不可抗拒,细心、聪明的徐正魁很快拍出了好片,没几年,他的作品已在本市各大报刊上频频亮相。
儿子徐洪峰,今年30岁,本职工作是一家外企的销售经理,小学三年级时由于好奇,拿起了父亲的相机。1999年读初中二年级时在本报发表了第一幅作品。
“总是看父亲的照片,看得多了,就喜欢上了,也大致知道怎么构图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徐洪峰迅速上手,一开始还跟着父亲学拍摄的角度和技巧,慢慢地有了个人的见解,便和爸爸“分道扬镳”,各拍各的,相互比拼,近几年更是成了爸爸有力的竞争对手。从2008年起,父子俩开始在同样的赛事中获奖,爸爸有时候还“打不过”儿子哩。
父亲感叹“拍不过”
“就拿这张世博会音乐庆典广场上的音乐喷泉来说吧,”徐正魁拿着两人的照片说,“我去拍过好几次,都没拍到他这张‘蝴蝶’的瞬间,他的这张照片完美地诠释了小提琴曲《梁祝》中‘化蝶’的意境。”
那天,父子俩一起去拍,儿子和他不在同一个位置,没过多久,儿子打来电话,激动地说:“我拍到了!”
这样的时刻,父子俩一起经历得越来越多。有一次,两人一起去参加一个电信摄影大赛,在一个大型液晶屏前,徐正魁在侧面,徐洪峰在正面。此时,有几个孩子突然跑入了镜头中,父子都敏感地举起相机,“咔咔”一通猛拍。拍完之后,徐正魁便感叹:“这次拍不过你,拍不过你了。”
相依相携传佳话
徐正魁拍片,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为了进一幢尚未竣工的大楼楼顶拍照,他还和施工方签过“生死协议”。有一回,他到家附近一幢楼上拍浦江夜景,拍完了才发现,门关了,自己被锁在楼顶了,无奈只好打电话向儿子求救。
有了儿子的追赶,徐正魁拍得更起劲了,也有了伴。
“从前老伴经常陪我去,有时候还出出主意,现在和儿子一起拍,觉得更有味道。”徐正魁说,无数个周末,父子俩天没亮就出发,拍到深夜方归,有时候为了等一个好时机,两人能在寒风嗖嗖的楼顶上守候几个小时。
俗话说“不疯魔,不成活”,徐正魁父子俩“我为摄影狂”成了圈内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