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规模接近极限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上海摆脱传统发展路径日益紧迫,人口总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设用地规模接近极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突出。上海严格落实以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严格控制人口规模。1月13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的“2008-2012年上海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报告”指出,作为拥有近24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人口的急速扩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土地资源紧张、污染防治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市政协委员方建安在《关于严格控制上海常住人口过快增长的建议》提案中分析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一决定体现了中央对户籍改革既大力推动、又区别对待,既保障人们的流动权利、又保障特大城市“不能沉没”的实事求是思路,令他十分鼓舞。
人口规模目标频频打破
一位上海人口专家透露,自2000年以来,上海的常住人口数量增长超过1000万,年均增长超过70万,原先设定的人口规模目标被频频打破。
方建安认为,北京已将“着力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坚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列为2014年首要重点任务,上海也有必要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布局,改善人口结构,降低常住人口增速,真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宜居城市。他建议,建立科学的评估与考核机制,发挥产业调控的基础性作用,修订产业准入目录、人才准入政策,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制定房屋租赁条例,完善并严格落实以积分制为主体的居住证制度,区别对待福利性保障政策等。
建议构建五大调控机制
“人口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统筹协调。”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吴瑞君认为,上海需借鉴境外大都市经验,创新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的体制和机制。
吴瑞君建议,上海应探索构建五大机制:人口基础信息的统一采集和评估机制;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人口效应评估机制;利益主体职责分担机制;人口调控的风险防范机制;城际联动和城内区域联防的机制。
“严格调控人口还要处理好几大关系。”吴瑞君认为,一是要处理好人口调控与社会融合的关系,不要造成社会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二是处理好调与控的关系,应该是有调有控;三是处理好总量调控与人口结构优化的关系,人口得到调控,并不意味着人口结构自然就会得到优化。“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人口调控,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化手段为主,行政性手段为辅,有调有控,以调为主,努力实现人口调控和结构优化双重目标。”
本报记者 孙云 江跃中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