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巴马的河水真的被污染不能直饮?大量涌入的游客给巴马带来了“灾难”了吗?
喝水不再能直饮
甲篆乡坡月村,是巴马游客较为集中的聚居地。记者日前在这里看到,河边竖起一米多高的铁丝网,多处贴着禁止下河游泳的标识。
“这些年来此居住的游客太多,河水比以往浑浊不少。”附近村民说,多年前,巴马长寿品牌并不响亮,游客很少,人们可舀着河水直饮,如今较难见到这一景象,但仍能见到少数游客手持水壶,在河流上游一处出水口接水。
巴马瑶族自治县坡月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尚说:“一到合适季节就来巴马长住的‘候鸟人’大增,但污水处理设施未配套,的确有生活污水直排进入河中的现象。”在黄大尚指引下,记者在盘阳河边看到,河岸建着各种宾馆、酒店,一栋房屋前碗口大的软管伸入河中,“生活污水通过类似的管道直排河中。”
巴马瑶族自治县局长黄燕飞说,巴马旅游发展速度超过预期,当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面临较大挑战,但目前巴马长寿资源仍处于较好保护状态。县环境监测站称,巴马县的饮用水源便在盘阳河练乡段面,每年环保部门都要对水质进行检测,水质基本都能达标。
简陋医疗难负重
并非仅河流承载力受挑战,大量涌入的“候鸟人”给一些景区医疗服务带来了严峻挑战。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坡月村一村民说,整个村里本地村民不到3000人,常住的“候鸟人”却有4000多人,简陋的医疗条件很难满足需求。
越来越多人群涌入巴马,其中包括身患疾病、前来疗养的游客,不少网络传言称“巴马‘长寿村’变‘癌症村’。”
蓝飞宁说,因少数游客来巴马疗养而称巴马为“癌症村”属以偏概全,以疗养和康复为目的的游客属于少数,多数游客仍是被巴马独特的长寿文化和自然资源吸引,为探寻健康长寿的养生方式而来。
黄燕飞说,目前,为制订和出台景区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加强对“候鸟人”和游客的管理,采用功能分区的形式接纳患有疾病的“候鸟人”,当地通过公安部门对这些候鸟人进行登记管理。“这是对所有‘候鸟人’负责,且有助于了解‘候鸟人’规模、需求等各方面信息。”
巴马标签随便贴
“长寿之乡”的名气逐渐响亮,包括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电视台纷纷关注巴马的长寿文化,商机油然而生,越来越多商品“贴”上巴马标签。
“香猪、火麻是巴马的土特产,这是巴马人认可的,但一些外地的足浴产品、枕头、酒水、药品、保健品都纷纷‘贴’上巴马标签,有些连巴马本地人都没有听说过,引来很大争议。”自小在巴马长大的韦正说。
巴马瑶族自治县工商局局长廖忠实说,一款打着巴马品牌的足浴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和辽宁等地,产品声称根据巴马长寿老人的养生习惯秘制而成。工商部门调查发现,巴马根本找不到这一产品的生产场地,且巴马长寿文化中根本没有瑶药足浴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