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慈善基金会浦东新区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社区基金”的新模式下,浦兴路街道的慈善资助将摆脱原本的“面面俱到”,做到“雪中送炭”,将善款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发盒饭”改为“烧桌头”
浦兴路街道并不是一个“富裕”的街道,辖区内以2000年前后的动迁小区为主,几乎没有大型企业和商业体,贫困居民倒是不少。然而,居民们互帮互助的慈善氛围却早已形成。在浦东新区的“慈善公益联合捐”活动中,浦兴路街道居民捐款数额已经连续三年在全区排名首位。
过去,这些善款经由立项、申请以及慈善基金会划拨流程,用于帮助弱势群体、资助公益项目。但在街道看来,“这笔钱还没有发挥最大价值”。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简单地发放钱款、物资已不能满足需求,还可能“养懒汉”。“我们需要用善款来撬动社会资源,邀请专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帮困和公益慈善,成立基金的目的正在于此。”
如果把原来的做法比作“发盒饭”,基金成立后就要为受助对象“烧桌头”了,各类社会组织是“大厨”。为了确保找到合适的“大厨”,需要一整套规范的制度,工作难度比“发盒饭”增加了不少。
好在市慈善基金会浦东分会承担了“总厨”的功能——通过慈善基金会的项目招投标平台,浦兴路街道的社区基金在完成需求调研、立项讨论后,可以顺利地找到合适的项目承接者,做到过程管控、事后评价。目前,街道正在调研的项目主要针对社区内因病致贫的家庭,特别是有精神障碍的居民家庭,为他们减轻生活负担。
精准定位受助对象
“基金管理委员会”除了街道、居委会派员外,还将吸纳社会组织、驻区企业等单位的代表,以及社区内党代表、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共同组成。总数不超过25人的“管委会”中,来自基层社区的居民代表、社区共建单位代表和慈善基金会浦东分会代表总共不少于15人。
这意味着原本由政府决定的善款去向,将更多地由老百姓来商讨决定。浦兴路街道民政科代敏告诉记者,每年申请慈善款项时,敬老、助残、青少年保护等都会“伸手”,政府部门难以取舍,如果把善款简单均摊,既不科学,也不能在单个项目中起到实质性作用。
透明力量撬动社会资源
让更多人参与“社区基金”的运作,其实带有一层深意,以透明度带来知晓度,继而撬动更多社会资源。
浦兴路街道有常住人口20余万,这个以居民区为主的街道几乎没有大型企业,因此街道每年募集的善款主要来自社区居民。2007年起“大爱浦兴”理念在浦兴路街道提出,“这里的居民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对于社区中的各项事务都很关心。”
代敏举了个例子,浦兴路街道的为老服务中心刚建成时,有近3000平方米的硬件设施,工作人员的人数却不多,街道发动社区居民“自己为自己提供服务”。“社区居民才是最大的财富,他们中有医生、有老师、有画家、有音乐家,人人都来为老年服务点提供支持,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社区基金”成立之后,将在一系列公益慈善活动、项目中引入公开透明的形式,让社区居民参与项目的创意、施行、管理与发展,让一个个项目撬动起社区中的社会力量。
通讯员 万仁杰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