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外有不同“处方”
“三组30秒的高抬腿,200个跳短绳,两组10个俯卧撑……”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三年级的阳阳是个小“胖墩”,寒假里,他每天都要根据老师开的寒假“运动处方”进行基础型项目的运动,而在静安区21所中小学里,有五六百位学生都分别收到了各校不同的寒假版“运动处方”指导。
每个学年,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的体育教研组都会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情况,从三、四年级学生中筛选出肥胖学生,开出“运动处方”进行干预。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丁燕介绍说,该校的“运动处方”还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的“处方训练”是针对部分学生的,每周二至周五早晨都有半小时的体质锻炼,包括每次30分钟、运动时心跳达到130次的活动,而到了寒暑假,校外“处方”则提供给全校每位学生,学生可以根据“处方”有选择地进行身体锻炼。
冬季“处方”有提示
“冬季运动指南: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热身活动;锻炼时不要大口呼吸,减轻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一放寒假,一师附小四年级的晓琳就收到了学校发的“乐锻gogogo”寒假体育锻炼手册,体育作业册里除了要求记录每天的运动情况,还涉及了多个版块,包括早餐营养处方、冬季寒冷、雾霾天气的绿色运动健康指南、运动心情指数等。
一师附小体育教导徐斌老师说,平时,“运动处方”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是寻找一定的学生参加。“每年学校都会把学生体质检测的情况上传到区内的数据平台,对一些体育弱势学生进行有针对的训练。我们发现,其中部分学生体测水平低,并非是因为体质太差,而是缺乏体育兴趣,不爱运动。要提高体质,除了一些基础型的训练之外,还要提高他的兴趣。”
因此,为了让孩子爱上运动,徐斌和体育老师们特意挑选了跑步、打球、游泳、舞操等5个规定寒假运动项目供“处方”学生们选择,另外提出了一些自选项目的建议。“同时,运动心情指数的记录,也可以帮助孩子自己找到喜爱的运动项目,提高运动的兴趣。”
将请营养专家“问诊”
新学期,静安区的“运动处方”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学校将陆续为每位学生建立体质健康档案,这份档案中除了体质监测数据外,还将增加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包括作息时间、饮食偏好、特长爱好等,并制定符合学生个体的运动处方跟踪卡,记录每周的锻炼情况。静安区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范红梅透露,“运动处方”内容也会做出调整,除了保持必须有的基础型锻炼项目,未来还将根据干预对象的特点,将拓展游戏内容融入“处方”中,提高运动的趣味。
此外,营养、保健专家也会参与到“问诊”当中——营养师会和体育教师一起开出结合健康饮食的“运动处方”,促进营养与锻炼的结合;专业医生团队会根据学生体检报告,对干预对象的亚健康指标作保健咨询,指导学生纠正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