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叙利亚冲突双方首次与会
问:为什么说第一次日内瓦会议公报是第二次会议的基础?本次会议与上次会议相比有何不同?
答:2012年6月30日举行的叙利亚问题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是在叙利亚危机持续升温、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的国家要求对叙利亚加强制裁、甚至威胁军事干预的背景下,由时任联合国-阿盟联合特使安南召集的。会后公报传递出两方面信息:一是虽然各方立场存在差异,但安理会“五常”等主要大国对政治解决已有一定共识和紧迫感。二是明确提出国际社会下阶段努力方向是推动政治过渡进程,组建叙利亚所有社会力量参与的过渡管理机构。
各方在过渡管理机构人员构成上曾发生激烈争执,美国等西方国家坚称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必须排除在外,中俄和安南则认为巴沙尔的命运应由叙利亚人民决定。在中俄坚持下,公报最终写入叙利亚问题应由叙利亚人自己解决、叙利亚各群体各派别均能参加国家政治进程等内容。
会后叙利亚冲突并未停息,公报精神也无法落实,但它仍是目前国际社会认可的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唯一方案。因此,各方一直积极推动召开第二次日内瓦会议,目的就是落实第一次会议公报精神。
本次会议与第一次会议相比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受关注的焦点,无疑是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首次派团与会。另外,其他与会国家也有所增加,上次会议仅有安理会“五常”和部分叙利亚周边国家参加,这次则有30多国参加。这表明政治解决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共识,而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能在同一个房间里会谈,也让各方看到了结束暴力、政治解决危机的一线希望。
2 会议召开一波三折存争议
问:本次会议的召开一波三折,会场上也是火药味十足,各方主要有哪些争议?
答:虽说日内瓦公报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和认可,但是第二次会议自去年5月由美俄提出后,经过近9个月艰苦的外交努力才得以召开。主要原因之一如上文所说,各方在关键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
反对派依然把排挤巴沙尔出局作为前提条件,叙利亚政府则坚称打击恐怖活动才是主要议题。叙利亚境外最大反对派组织“全国联盟”主席贾尔巴曾表示,反对派参与谈判的基础是巴沙尔必须下台,政治过渡进程中没有巴沙尔的位置。“全国联盟”在宣布与会后第一时间表示,唯一目标是剥夺巴沙尔的所有权力。巴沙尔则强调,任何政治解决方案的首要前提是完全停止恐怖主义活动,并根据有关国际法律向支持恐怖主义国家施压。率团与会的叙利亚外长穆阿里姆也表示,巴沙尔的地位问题是叙利亚政府的“红线”,不能被触及。
此外,叙利亚反对派内部的严重分裂也令其迟迟派不出与会代表。日内瓦公报明确指出,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各自只能派一个代表团与会。但反对派在代表权问题上争执不休,以致最后叙利亚境内主要反对派“全国民主变革力量民族协调机构”和“全国联盟”中的主要派别“全国委员会”都没能与会,由“全国联盟”部分成员组成的反对派代表团的权威性因此受到很大质疑。25日,叙利亚境内13个反对派武装组织发表联合声明,声称所有叙利亚境外反对派组织都不能成为反对派的代表,因为他们完全脱离了日益恶化的叙利亚局势,没有资格代表叙利亚人民。
值得一提的是,会前还发生了伊朗先是被邀请,后又被拒绝与会的戏剧性变化。此后又有3名前国际法庭检察官在会前一天发布报告,指称叙利亚政府自冲突以来大规模虐待和处决了至少1.1万名囚犯。种种迹象表明,除叙利亚内部有反对声之外,支持反对派的一些国家也一直在试图对会议施加影响。
在伊朗被拒绝与会后,有舆论批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屈服于美国和叙利亚反对派的压力。但笔者以为,对叙利亚危机而言,确保会议如期召开、保持政治解决势头才是当务之急,潘基文作出这样的妥协无疑是明智的。
3 谈判进展艰难但没人离开
问:本次会议有什么成果?能否真正落实?叙利亚问题前景如何?
答:29日截稿时,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的谈判仍在继续。26日传出的消息说已经在人道主义救援问题上取得某些进展,主要包括双方同意让被困在霍姆斯老城的妇女儿童暂时离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人道主义物资运输队进入霍姆斯。此外,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都被要求在释放对方被扣押人员问题上作出努力。但这些措施能否得到执行是有疑问的,因为在叙利亚境内作战的反对派武装未必愿意听命于境外反对派。就在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在同一个房间开始谈判的同时,反对派武装和政府军又在大马士革南部边缘地区发生激烈冲突,造成35人丧生。
28日,叙利亚副外长梅克达德表示,当天谈判触及日内瓦公报内容,但双方分歧很大。叙利亚政府认为公报关键是如何结束暴力,但政府有关终止暴力冲突的提议遭反对派拒绝。关于人道主义援助,梅克达德表示,叙利亚政府要反对派保证救援物资能惠及平民,而不是落入恐怖主义组织和武装团伙手中。而“全国联盟”发言人萨菲表示,反对派要求政府军解除对霍姆斯及其他地区的围困作为交换条件。
显然,在双方就人道主义救援问题也难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要想在政治议题上取得实质性成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也早在人们意料之中,此前国际舆论对会议结果就普遍持悲观态度。不过笔者认为,虽然双方的对立情绪依然十分严重,各自诉求也相去甚远,短期内要取得实质性突破确实很难,但是形势比人强,从总体上看,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已是大势所趋。除了国际社会已经有基本共识外,叙利亚政府和主要反对派也开始认识到谈判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我们看到,会议开始前不久反对派还在为是否与会犹豫,但几天后双方已经能坐在一个房间里会谈,并且至少能在人道主义救援问题上展开讨论。用联合国-阿盟联合特使卜拉希米的话说,这表明双方已经意识到和谈的重要性并希望继续下去。卜拉希米28日傍晚还表示,谈判进展艰难,但“没有人会在31日前离开谈判桌”。
此外,叙利亚政府关于合作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建议虽然遭到反对派拒绝,但是叙利亚持续内战给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提供可乘之机、恐怖活动在叙利亚日益猖獗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双方迟早要共同面对的现实。
因此笔者认为,当然不能奢望通过一两次会谈就解决叙利亚问题,但只要坚持政治解决的正确方向,并始终保持和谈势头,就一定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而实现停火是和解的必要前提。
4 “中国方式”获国际社会认可
问:中国对本次会议做了哪些工作?起了哪些作用?
答:中国始终关注叙利亚局势,多次提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中国主张,也在安理会连续三次否决西方隐含动武可能的叙利亚问题提案。虽然中国的声音曾经不是被忽略就是被误解和曲解,但是形势的发展越来越证明中国坚持的政治解决是唯一正确的方向。同时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外交也日显成熟和主动,政策立场越来越清晰。至本次会议前,中国在解决叙利亚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已是备受期待。
中国也为此积极准备,外交部长王毅会前出访中东五国做了大量工作,并明确提出“五点主张”:一是坚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叙利亚问题;二是坚持由叙利亚人民自主决定国家未来;三是坚持推进包容性政治过渡进程;四是坚持在叙利亚实现全国和解与团结;五是坚持在叙利亚及周边国家开展人道救援。
抵达瑞士后,王毅在会议开幕前分别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美国国务卿克里、法国外长法比尤斯等人单独会晤交换意见。会议开幕后,王毅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换看法,又与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代表分别会谈,听取双方对情况的介绍并分别做工作。
王毅在会上的发言也引起广泛关注,尤其他提出的两个新概念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一是“中间道路”。王毅表示,从叙利亚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整体利益出发,解决叙利亚问题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停火止暴,为和谈创造必要环境,同时,叙利亚双方应该拿出政治意愿,作出政治决断,坚持政治解决大方向,借鉴其他有益经验,在各方诉求之间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兼顾各方利益的“中间道路”。国际社会应为叙利亚双方找到这条“中间道路”提供建设性帮助,充分发挥联合国斡旋调解的主渠道作用,包括提出有利于推动和解的建议,但不应从外部强加政治解决方案。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表述展现出一种有别于美俄等大国的独特担当,中国的外交努力让外界充满期待。
二是“中国方式”。王毅说,中国的做法有自己的特点,更注重可持续性,注重循序渐进,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称为“中国方式”。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中国高官首次明确提出“中国方式”的外交概念。
中国的立场得到广泛认同。潘基文表示,完全同意中国关于应以积极思维看待和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立场,安理会“五常”对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负有重大政治和道义责任,希望中国继续给予有力支持。主持会议的联合国-阿盟联合特使卜拉希米也表示,中国的主张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安理会“五常”都能施加影响力,帮助叙利亚回归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