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名希腊族女子和她的土耳其族朋友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希望利用瓦罗沙多年人迹罕至的“优势”把它建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天堂,让“死城”复活,也唤醒和平。
度假胜地成为“死城”
住在美国纽约市的电影工作者瓦西娅·马尔凯德现年34岁,她常听母亲埃米莉讲述瓦罗沙的美好过去。埃米莉是希腊族人,她在瓦罗沙长大,新婚燕尔就被迫逃离瓦罗沙,连放在阁楼的结婚礼物都来不及拿。
马尔凯德说:“来自瓦罗沙的人都对那里有份浪漫的回忆。他们谈起它曾是艺术中心和高端活动举办地,把它描述成塞浦路斯的里维耶拉(法国度假胜地)。”
瓦罗沙的细软沙滩曾吸引成千上万游客,肯尼迪大道上高级饭店林立,其中的阿尔戈饭店据说是好莱坞明星伊丽莎白·泰勒的最爱。莱昂尼达斯大道上酒吧、餐馆、夜总会鳞次栉比,生意兴隆。
可当马尔凯德2003年首次来到瓦罗沙,眼前的景象却让她惊呆了。她想象中的天堂瓦罗沙,却呈现末日景象。寂静无声,仙人掌到处肆意生长,树木枝条长得侵入了房子。“这是座死城。”马尔凯德总结道。
不同民族相同牵挂
看到瓦罗沙的破败,重建这座小城的念头在马尔凯德心头油然而生。“从我看到它的那一刻,我就感到自己被驱使着要复活这个地方,”她说,“你能感受到这个地方的能量和潜力。”
另一端,土耳其族姑娘杰伦·博阿奇对瓦罗沙也有特殊情结。博阿奇与马尔凯德同岁,小时候住在一幢能俯瞰瓦罗沙的房子里。“一看就是个突然间被遗弃的地方,”她形容道。城中空空如也,花盆、窗帘在,房子里却没人。她的学校就在瓦罗沙的铁丝网围篱旁边,有时候不小心把球踢进去,都没法捡回来。
博阿奇的祖父母同样因为民族冲突流离失所。他们原本住在塞浦路斯南方城市拉纳卡,因为冲突离开家园,来到北方,住进先前归希腊族居民所有的房子。博阿奇五六岁时,发现一个让她震惊的秘密:他们原来住在“别人家里”。
“一天,我发现一个盒子,里面有别人的私人物品,有相册和日记等。我问祖母:‘这些是谁的?’她回答:‘这些属于这座房子的真正主人。’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住的房子不是我们的。”博阿奇说。
博阿奇长大后当了心理学家和建筑师,因为她想“了解住在别人的房子里会有什么影响”。研究过程中,她无意中看到马尔凯德2008年拍摄的纪录片《藏在沙中》。影片讲述瓦罗沙的故事,请希族和土族人谈他们对塞浦路斯分治的感受。
博阿奇给住在美国纽约市的马尔凯德发去邮件,从此开始经常联系。一天,马尔凯德打电话给博阿奇,问她:“你还对瓦罗沙感兴趣吗?它一直牵着我的心。”
“它也牵着我的心”博阿奇回复。
重建项目促进和平
有着共同牵挂的马尔凯德和博阿奇今年1月发起“法马古斯塔生态城项目”。她们设想让包括瓦罗沙在内的整个法马古斯塔成为城市应用环保技术的典范,比如利用这里阳光充沛的优势开发太阳能,她们更希望这个项目的实施可以促进希土两族间和平。马尔凯德认为,重建应寻求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复老路,比如过去在瓦罗沙海滩边建太多高层饭店,导致下午1时过后海滩就晒不着太阳。
项目获许多人支持,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可持续社区设计专家扬·万普勒、经济学家菲奥娜·马伦、“无国界工程师”组织创始人伯纳德·阿马代等。项目团队将在能俯瞰瓦罗沙的位置成立一个建筑设计工作室,请当地和世界各国的建筑师规划瓦罗沙的重建。
马尔凯德还准备拍摄一部关于这个项目的纪录片,走访住在法马古斯塔的土族人和曾经的瓦罗沙居民,请他们谈谈对重建瓦罗沙的期待。
实现重建绝非易事
两个年轻人的愿望固然美好,但实现绝非易事。重建意味着当年逃离故居的许多希族人将返回法马古斯塔,收回属于他们的房屋,那些已在这些房屋里居住多年的土族人未来如何安置将是个难题。由联合国充当调解人的土希两族之间和平谈判多年来时断时续,在关键问题上互不相让。如果双方不能达成妥协,重建瓦罗沙也将无从谈起。
博阿奇认为,无论结果如何,总要先做些什么。马尔凯德表示赞同。她说,重建项目旨在“把一个象征战争、忽视、仇恨、放弃的地方变成一个世界其他地方可以效仿的模范”,即便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只要能唤醒人们对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对其他城市发展有所启发,“这就是成功”。 欧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