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残片显精萃
曾广昌
  ◆ 曾广昌

  2013年初夏,老同事颜昌铭先生从加拿大回上海探亲,他告诉我他父亲颜鹤鸣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创办的上海实验电影工场拍摄的《越剧精萃》与《石榴红》两部彩色越剧电影剪辑后剩余的部分片段,至今还保存在一位爱好收藏家庭小电影器材的臧增嘉先生处。我当即提出想看一看这些片子,于是第二天昌铭先生就陪我去拜访了臧增嘉先生。

  我们登门说明来意后,臧先生马上热情地找出了片子对我们讲:“在上世纪50年代末,颜老通过其子昌铭先生将这些片段送给我时,颜色仍十分鲜艳。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全片彩色已褪成品红色,十分可惜!”

  接着臧先生继续介绍说,当时越剧界的著名十姊妹,她们大多参加了《越剧精萃》与《石榴红》的拍摄。《石榴红》为独立的一部戏;而《越剧精萃》则由几出折子戏组成。其中有袁雪芬与徐玉兰等《双看相》,徐玉兰与王文娟的《贩马记》,竺水招与戚雅仙等的《卖婆记》,以及傅全香与范瑞娟的《楼台会》。臧先生随之遗憾地告诉我们,当年颜老赠送的片段中,还有一小段《双看相》的镜头,在“文革”中不知去向。好在其他三出以及《石榴红》都留有片段,使我们还能欣赏到这几位老艺术家年青时期的表演风采。于是臧先生架起了放映机,一边放映,一边给我们讲解片中的有关内容。

  电影一开始是《贩马记》的镜头。臧先生解释道,移植于北方吹腔《贩马记》的京、昆剧写状一折,是经常演出的热门戏,而越剧则极少演出。该折剧情为县令夫人恳求丈夫写状为受冤待斩的父亲伸冤。县令夫妇是对少年夫妻,写状时县令为缓和气氛,边写边与夫人打趣开玩笑。县令赵宠一角若演得过火就会显得轻浮,与身份不符,所以很难掌握。从现存的片段中可看出,徐玉兰的表演既诙谐而又不失稳重。当时一个不满30岁的年轻演员掌握得如此精准,显见她表演的功力之深。臧先生接着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香港剧评家周昌伟先生来上海,在朋友处知道我藏有《越剧精萃》等片的片段,便请我到华侨饭店他客房内放映这些片子。这天周先生还特意约了徐玉兰老师同来观看。我注意到徐老师在观看自己表演的《贩马记》时,随着电影中的形象,口唇微动,估计在作不出声的配音吧!放映结束后周昌伟先生问我这些电影怎么没有声音的?我告诉他当时因受条件的限制,影像与发声是通过两台机器完成的。现在只有映像的影片,却没有发声的录音带,所以无法发声。周先生听了十分感慨,他说想不到在50年代初所拍摄的这些电影,竟还用这种原始的配音法,令人难以想象!剧评家的慨叹,也说明我国彩色电影起步之艰难。

  接着银幕上出现了清装剧《卖婆记》的镜头。名旦竺水招转型改唱小生不久,她就接演了该剧的一个贫苦后生。虽是一个正在做亲的新郎,也仅青衣短褂,但扮相却仍十分楚楚动人。难怪越迷们都赞她为十姊妹中长得最俊俏者。戚雅仙演的媳妇将嗜酒似命的婆婆灌醉后,托媒婆将她卖给后生为妻。后来该后生与婆婆都知道上了当,两个苦命人便结为母子。由于该剧留下来的片段较为完整,尚能看出其剧情概况。可惜演媒婆与婆婆的演员,臧先生却记不起她们的姓名了。

  当电影放映到《楼台会》的片段时,看到许多有趣的镜头。如袁雪芬与范瑞娟分饰的祝英台与梁山伯在开拍正戏前相互交谈着,“梁山伯”突然撩起水袖看了一下手表;袁、范二位就位后,一位穿着汗背心者窜入画面为她们测光;还有演祝英台的傅全香与演梁山伯的范瑞娟在等候开拍前,突然出现了摄影师黄绍芬的背影,看得昌铭先生大笑不已!我却产生一个疑问,便问臧先生怎么《楼台会》一折戏却由两人来演祝英台?臧先生解释道:“这部片子原定由袁雪芬演祝英台,而傅全香与尹桂芳合作另一折子戏,后来尹桂芳有事不能参加演出。袁雪芬知道后便主动将祝英台一角让给了傅全香。所以已经拍好的袁、范合演的《楼台会》中祝英台捧出一包银子赠送给梁山伯,被梁山伯将银子狠狠地甩到地下的镜头(见图),就无缘与观众见面”。我想在1954年所拍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因考虑到赠银有损祝英台的形象,已被改革掉了。但从资料的角度来看,这组赠银的镜头,却证明了优秀的传统剧目,还是在不断改进与完善着,其意义同样不小。

  《石榴红》一片留下来的片段不多,而且都是徐天红与戚雅仙二人的大段唱功。看无声电影的唱功戏,令人尤其别扭。好在我能有缘一见徐、戚两位艺术家年轻时的风采,已是十分满足了。臧先生说改革开放后,他曾应戚雅仙老师之邀,带了片子与放映机上她家放映。当她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动态形象,显得特别高兴,并一再表示感谢。当时戚老师的爱人傅骏先生亦在座。他说:“有关方面曾几次找寻《石榴红》等片,但一直没有结果。所以现在留存的那些片段,是很有价值的”。的确这近660尺的残片,不仅保留了这么多老一辈越剧艺术家们年轻时代的表演精萃,还折射出越剧大师袁雪芬的高尚戏德,实为可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我的乡愁我的梦·特别报道(下)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09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视觉产生/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1924·雷峰塔
五彩缤纷的马年火花
最后的“文艺月报”
残片显精萃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残片显精萃 2014-02-08 2 2014年02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