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探望老人,老人们对生活很是满意,特别是今年每月又涨了几百元的工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但也不免为了“一日三餐”的事犯愁,此事使我想起了儿时的“居民食堂”。
50年前,笔者住在广东路一带,“居民食堂”位于昌兴里弄堂深处的厢房内。食堂的外墙上画了一幅很大的画:戴厨师帽的师傅,一只手握着铲子,另一只手捧着一盆大蹄髈,让人垂涎三尺;食堂的房间由两大一小,外加一个天井组成,约一百来平米,可分批容纳一百多人用餐;吃饭的桌椅是白木做的八仙桌、长条桌和长板凳;碗、盆子、勺子全是搪瓷的,筷子是竹头的;房间的灯是旧式的黄色拉线灯泡。在食堂工作的阿姨们说起来也是当时的“新上海人”了,开饭时苏北话、宁波话,南腔北调,别有一番风味,她们穿着白色大褂、手臂套上一副袖套。这些阿姨是被居委会组织起来的一些家庭妇女,服务态度绝对地好,热心、热情,嗓门大,动作麻利,收入虽不高,但可以补贴家用。食堂每天7点半供应早餐,中午11点供应午餐,下午5点半供应晚餐,7点半打烊。“居民食堂”主要供应里弄加工厂工作的叔叔阿姨们,捎带上附近居民,在食堂吃饭需要每月交上几元钱的搭伙费;食堂的菜单是块小黑板,挂在卖菜窗口边上,上面写着“青菜大排1毛5,草头圈子1毛3,红烧小黄鱼1毛2,干煎带鱼1毛,炒青菜5分钱,番茄冬瓜汤5分钱……”早饭是几分钱的稀饭、馒头、豆浆等家常便饭,晚上吃饭人相对较少,菜的品种也简单。平时吃饭高峰在中午11点半,也就二十来人的小队伍,一边排队一边闻着扑鼻而来的菜肴香味,现在想起来也真叫一个美啊!再吃上一盆炒猪肝,能让人幸福上好几天……
半个世纪过去了,与老人聊起当年食堂趣事,他们难以平静,仿佛沉浸在幸福中。现在他们虽能安享晚年,却常会为明日的“一日三餐”犯愁。尤其是过年,钟点工阿姨回家了,“买、汏、烧”,爬楼梯,对上了年岁的人已是力不从心,何况子女不在身边,这“一日三餐”成了大事体。尽管有关部门在积极解决老人的困难,办起了托老所、老龄送餐服务,但有严格的年龄限制,菜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习总书记指出“人民的向往就是奋斗的目标”,有关部门在研究有关养老政策配套时,能否优先考虑解决这“一日三餐”的问题。
当年所处计划经济年代,物资相对匮乏,办“居民食堂”难处肯定不小,还是依靠组织的力量解决了这个困难。现在办类似的社区“居民食堂”也会面临很多问题,但上海已步入老龄社会,早日谋划启动这项计划,将会是老人们的福音。(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