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进出版社工作,只享受劳保,没有医保。就诊指定医院,医药费实报实销。当时指定的是静安寺联合诊所,地点约摸是在当今久光所处的位置,里面的医生全部是过去开业的私人诊所的挂牌医师。其中有的医生在出诊时还用汽车代步,诊所雇有护士配备各种医疗器具(小型),还提供常用药品。当然,费用不低并且标准不一,因为这是个人行医无法划一。我就在这档私人诊所里经历过一次高等级医疗的体验,那是在1952年~1953年之间的事。那年段我患了尿蛋白,是吓人的病,认为凭联合诊所里的几位,不信其有水平本事治好我这病,就多方打听,经人介绍,在淮海路的淮海坊东面约摸在现今SONY专卖这处一家药房的二楼,有个私人诊所,开业医生名叫乐文照,推门进去,门边小桌后坐着一位穿白衣戴“大馄饨”式白帽子的护士,收挂号费,开病历卡,挂号费不低旧币三万,诊所房间不小,医疗设备也不少,有听筒血压计吊针架,还有床,不是病床,仅作检查用的。坐着候诊的也不少,男女老少齐全,乐大夫全神贯注用听诊器轻叩病家胸背,待环视一周注意力落到墙壁上挂的证书:“甲级一等医师”。乖乖!这等级瞧一次怪不得要三万。在他的隔壁也有一私人诊所,开业的医生是董承朗,也是名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