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欧风影响,上海市民中喜欢吃西菜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当时称吃西菜为吃大菜,应时开放的西菜馆也渐多,比较有名的有南京路上的“沙利文”,烹调美式西餐,并经营面包、蛋糕等。“沙利文”面包为当时的名牌。在南京路东头与外滩相交的转角处,有理查饭店(今和平饭店)的餐厅,也对外开放。餐厅在马路转角有大玻璃窗,行人可以看到餐厅食客高居窗台内用餐。食客多为洋人和所谓的“高等华人”,因为菜价昂贵,非一般人可以问津。在南京路近江西路,在“沙利文”的斜对面有一家高级西餐馆叫“麦瑞”(Marcel),供应的好像是法式西菜,档次比“沙利文”高,使用的都是镀银餐具,供应的是套菜。头道冷菜,由待者用大托盘托上来,包括各色冷菜如鱼子酱、鸡蛋色拉等,品种不少,由食客任意挑选,要多少,侍者给你拿多少。主菜两道,有鱼、牛排、鸡等,也是由侍者用大盘托上,要多少给多少。最后的甜食是用点心车推来的,花式品种繁多,要两份也可以。还有咖啡。这样一客西菜,1935年左右约售银洋2元,就是连中产阶级也是难得问津的。在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上有两家德式西菜的菜馆,叫做“大来”和“来西”,以咸猪脚、火腿肠等闻名。抗战期间,上海的西菜馆有所减少,但仍保留有一些中小型的,如印度咖喱饭店等。
抗战胜利后,上海的西菜馆又有所增多,而且有些是美式的。四川路桥南堍有一家美国海军青年会附设的西菜厅,规模不小,完全美式口味。在四川路近金陵东路,有一家叫“吉美”(Jimmy)的西菜馆,是大众化、连锁店式经营的,有点像今天美国的“Danny’s”,除供应午晚餐外兼营早餐,还有咖啡茶座,卖“滨格”、“苹果攀”等美式点心,还有苹果攀加冰淇淋,叫“Pie a la mode”的典型美式甜点。另外,也兴起了一些适应中国人口味的中型菜馆,如“红房子”、“天鹅阁”、“蕾茜”饭店等,以奶油蛤蜊、葡国鸡、烟熏鲳鱼等为特色。“红房子”以法式菜著名,“蕾茜”的“金必多汤”亦受到食客的喜爱。此外,还有一家“文艺复兴”,食客以外国人居多。
同时,在淮海路(当时名霞飞路、林森路)和南昌路、思南路一带,开设了多家俄式菜馆,上海人称“罗宋大菜”。罗宋大菜包括一盆罗宋汤、汤内除蔬菜外还有一大片牛肉,一盆炸猪排,加上一小杯咖啡。面包是上海人说的罗宋面包,切成小片,吃完了可以再添,价格也很大众化,比一般的西菜都便宜。不吃猪排,可吃半只炸鸡,人们称它“鸡大菜”,价格略高。记得到解放初期这样的菜馆还有,“鸡大菜”只卖一元人民币一客。这种罗宋汤大菜,很受顾客欢迎。那时,一些文化人士和学生常去那里用餐。而服务员多为哈尔滨或胶东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西菜业似有所衰落。改革开放后,又开始兴旺起来了。西菜的口味也在发展中,与过去相比似也多有不同了。
十日谈
老上海的餐馆
“同治老正兴”,据说创办于清朝同治年间,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