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提出已过百年
1900年12月14日,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一个假设:量子是光场能量的最小单元,原子吸收或发射能量是一份一份进行的。这被公认为量子理论的诞生。
上世纪80年代,欧洲科学家发现了量子纠缠现象。所谓量子纠缠,是指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不管距离多远,只要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状态也会立即发生相应变化。利用量子纠缠效应的跨地域和实时特性,有可能实现跨越遥远距离的安全信息传递。
2012年,法国科学家沙吉·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瓦恩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试验方法”。科学家们表示,虽然量子科技最耀眼的时刻还未到来,但这位“大明星”已经走上了高新科技的星光大道。
技术涉及众多领域
在当今的量子科技领域,“量子计算机”是最闪亮的“明珠”之一。量子计算机的能力有多强大?中科院院士郭光灿这样回答:“电子计算机使算盘显得奇慢无比。而在量子计算机面前,电子计算机就是一把不折不扣的算盘。”
2010年4月,世界首台通用编程量子计算机在美国面世。2011年6月,韩、日、英等国的科学家利用量子效应,开发出最小晶体管(2纳米)。同年10月,美国莱斯大学研制出一种微型“电子高速公路”——“量子自旋霍尔拓扑绝缘体”,使量子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有了关键构件。2012年4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初级量子网络。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也专门制定了“量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该计划也被称为“微型曼哈顿计划”。有科学家认为,到2020年时,计算机芯片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微观的量子世界。一旦掌握这种强大的运算工具,人类文明将迎来一个新时代。
“量子技术”军事化
由于量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目前普遍使用的计算机加密技术将变得不再可靠。原本需要普通大型计算机运算数年才能破解的密码,在量子计算机中可能只需要几秒即可破解。而采用量子态作为密钥的量子密码则具有不可复制性,因而无破译的可能,量子密码也因此被认为“绝对安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早已开始研究量子局域网的密码体系和自由空间量子密码,英国国防部及欧盟各国也启动了类似的量子密码研究计划。1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曝光了美国国安局“量子”项目,据报道,自2008年至今,美国国安局已经在全球没有联网的10万台电脑上植入监视手段(软、硬件),可对其进行监视和数据更改,中国是遭到美国国安局“偷窥”最严重的地区。
可以预见,随着空天、海洋和网络电磁空间嵌入量子技术,必将改变信息通信、传输和计算机等领域的现状,提升新武器新装备的研制速度,进而带来新一轮战争形态、战争样式的深刻变革。 王凤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