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粤剧传奇:永不止步的红线女(2)
邱杨 王玄
■ 红线女在研读剧本
  ◆ 邱杨 王玄

  戏大于天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她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在粤剧传统旦角的基础上,红线女融入京腔、昆腔等延长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出独特的红腔——“音质优美,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她与马师曾也并称为“马调红腔”。在此期间,商业触觉敏锐的香港电影公司开始把舞台上的红线女搬上银幕,几年时间里红线女先后演出近百部电影,成为香港名噪一时的粤剧明星。

  红线女在香港工作生活了10年。“长城电影公司里有很多演员都是从内地来的,以前有人说内地那边的生活很差,但她在长城公司却看到那些人经常回去,他们说全家生活都很好,她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就想回去看看。”红线女曾经这样对黄芳说起过自己回内地看看的初衷。当时每年香港都会有一个团,组织国庆节回大陆观光,1955年10月红线女回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她当时很兴奋,看见游行的队伍里面既有尼姑又有和尚,她说,连尼姑、和尚都可以游行了,那就说明尼姑、和尚也能存在于这个社会吧。” 

  在国庆观礼台上红线女见到了很多剧种的代表人物。“红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梅兰芳先生,他走过来跟红老师握手,连着跟她说了两句,‘你还是回来工作好’。”晚上国宴时,周总理也特地给红线女敬酒,希望她跟大家到处看一看。“红老师说原本并没有这个打算,因为香港的工作很忙。但后来还是听了总理的话,去看了三四个地方。她觉得解放后真是不一样了,搞文艺工作的人在这个社会有位置,人家当你是个人,不像父亲说的‘不成人’,所以她就决定回来了。”黄芳告诉本刊记者,“1955年为了回国,红老师其实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她当时手头上还有很多没做完的电影、演出,但她却选择了马上中止合同,赔付大笔违约金,为的是尽早回国。”

  戏行中有句老话,不疯魔不成活。红线女的小儿子、军事评论员马鼎盛曾这样评价母亲对艺术的严谨:“我想凡是接触过她的人都会有四个共同的文字——紧张大师!在她登台之前的5小时,她就要进化妆间,一丝不苟将妆化好,整理好戏服,然后打她的腹稿,这也让她才20多岁就要吃安眠药睡觉。她是个完美主义者。”而在红线女身边的工作人员眼中,“小到戏服上一粒扣子的颜色和款式,红老师也讲求精益求精,她就是这样注重细节,爱惜羽毛”。 

  红线女对艺术的要求很严谨,但她不呆板,而是懂得变化、探索和改革。“在《昭君公主》里有一段昭君唱的主题曲,她拿着琵琶骑在马上,有马童带马,此时她用了南音的板面,是一段很抒情的音乐,而不是传统规定中凡是马童带马就要打锣鼓。”在郭凤女记忆中,“她在一些道具的运用上也很费心思。以前她一直都是做漂亮花旦,雍容华贵,仪态万千。但在《祥林嫂》中她去演一个穷途末路的老太婆,出来时拄着一根竹竿,一听到儿子被狼给叼走了,她就将竹竿一扔,象征着唯一的支柱都没有了……她利用了竹竿这个道具来表现剧中人物当时的情绪。” 

  梅兰芳先生曾经评价过红线女的《搜书院》,好像就是她一个人,没有任何身段在那里唱,但是她处处有身段,处处有“脆头”。所谓“脆头”,行话里指有亮点。戏剧家郭汉城先生曾这样评价过红线女,她一直在变,60年代和80、90年代,都不一样,红线女的艺术是把时代的审美融进去。 

  在红线女心目中,观众和戏是最重要的。“最著名的便是‘拒饭事件’。”黄芳说,“有一次毛主席畅游珠江,在一艘游船上见到了红老师,和她聊得高兴。主席说要请她吃饭,她却告诉主席说,她今晚有演出,不能吃饭了。可见在她的心目中观众重要。”毛泽东曾经为红线女题词:“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到来,红线女开始遭遇命运大转折。当时在北京上高中二年级的马鼎盛听到消息说广州在揪斗母亲,大字报批马师曾,就想借串联回来看看。“那时候妈妈正在受第一次冲击,失去人身自由,我们去见她要经过工作组批准,见面过程还会被监视。”马鼎盛记得,当时母亲戴了一顶帽子,“她摘下来给我看,头上被剪了一条坑,就是所谓的鬼剃头,当时叫她牛鬼蛇神、黑线女,批斗的时候不许戴帽子,乖乖地就要露出那个丑态。这对于爱美的她来说真是很大的打击和侮辱。我想很多艺人都过不了这一关。” 

  1967年红线女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这段时间,她都没有放弃练功。黄芳常常听红线女回忆起那段下放岁月:“她练功是很精明的,那时候他们派她去管鸡,3间很大的屋子,500多只鸡,她一个人管,又要扫鸡棚,又要煮鸡食,又要喂鸡。她就对着那些鸡‘啾啾啾……’这么练声,到处追着鸡练走圆台。她说当时也苦恼,觉得为什么要这么对她。但即使在最郁闷的时候她也不曾绝望,她坚信自己一定还会再出去唱戏。” 

  当年从茶场释放回来时,江青曾经跟她约法三章:一不能演戏,二不能用红线女的名字,三可以教学生。1972年,让红线女组织一个粤剧训练班,在训练班里,学生们只能叫她“邝老师”。后来因对外宣传需要拍粤剧电影《沙家浜》,字幕中阿庆嫂演员的名字仍然显示的是邝健廉。打倒“四人帮”后,红线女并未马上得以平反,反而曾有一段时间被批为江青的爪牙。直到平反之日,她被迫中止舞台生活已经整整13年零3个月。“她不大讲‘文革’的苦难,她把那些苦难都化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元素。”黄芳记得,“她常说生命不要看得那么轻,要留下来,它还能长出绿叶,重新生活,重新散发青春的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关注打车软件乱象
   第A05版:关注打车软件乱象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民生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阳光天地
   第A24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专版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广告
粤剧传奇:永不止步的红线女(2)
爱:外婆和我
鄞变一八五二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2粤剧传奇:永不止步的红线女(2) 2014-02-25 2 2014年02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