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丹龙委员选取了皮肤科、骨科、辅助生殖科、整形外科、口腔种植与正畸等代表性医疗领域作为关键词检索,发现健康医疗领域的网络虚假信息比例从71%~90%不等,且虚假信息比例与市场热门程度呈正比。
“在检索页面上,首三条信息虚假信息比例较高,虚假信息的出现与收费服务呈明显相关。”冯丹龙发现,虚假信息具体涉及的单位随不同检索时段有所不同,但同一主题的虚假信息比例基本恒定。主要特点为假冒业内代表性单位,发布诸如“某某医院”特需门诊,或让检索结果优先指向付费单位。
冯丹龙认为,这种行为与“假冒商标”具有相类似之处,误导求医者,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危害性。这些虚假信息的主要涉及单位多为民营医疗机构,部分公立医院也涉及,甚至有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参与。
为此冯丹龙特建议:出台相关法律规定,要求网络搜索企业针对医疗信息的检索设立独立的搜索频道或分类,便于在医疗信息的单独频道内设置相对独立的约束条件、监管措施、信息审核、链接追溯机制等。此外,建议参照金融企业对于投资人必须作出充分风险提示的做法,医疗保健广告也要作出风险提醒。
冯丹龙认为,立法部门应加强网络搜索引擎企业侵权责任研究,杜绝搜索引擎公司因利益驱动在公共资讯平台上“按价出售”搜索结果,尤其是“公然售卖”医疗虚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