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在去故乡苏州佛门胜地灵岩山的山道上见到了儿时最具乡土风味的小吃腌金花菜。
屈指算来,已经有四十余年没有登临灵岩山了。只记得从前是乘船前往,恰逢春晓雨酥,船在淅沥雨声中穿过一座座拱桥,沿岸杨柳鹅黄嫩绿,梅枝疏影横斜,拂帘眺望,溟濛中便见山巅笼罩着雨雾的佛殿宝塔飞檐挑角如仙境一般。
这回早春游灵岩,穿过山脚下的一片园林进入山道,人竟是摩肩接踵的热闹。此间管理者很大气,景区不收门票,进寺也只须一元的香花费,沿途还送每人三炷棒香,广播里一再关照人们,要有序进香,保持佛殿洁净,以供奉鲜花为宜。
山道上人多,沿途的摊贩便跟着热闹,几乎清一色是卖早春时令小吃腌金花菜者,一声声“阿要腌金花菜黄楝头——”的柔糯叫卖声此起彼伏。这是郊区妇人的一项副业,隔年采得大田的苜蓿和楝树嫩芽腌渍装甏,开春即可取出做生意啦。她们一个春季的收入可抵了全年的零花开销。此项副业一度式微,眼下有所恢复,但城里仍罕见,想不到在灵岩山道上却是邂逅上了。摊主依然都是中老年妇人,都操一只篾篮,停歇在山道边或凉亭内,遇有买主,便摊开一张巴掌大的白纸,用筷子搛一撮嫩黄的腌金花菜,撒点甘草粉,能闻得到腌金花菜散发出的酸酸的味道,引得人口水直咽。遥想童年时代,满城都是卖腌金花菜的郊区妇人,一分二分就能杀得馋痨,酸酸的鲜鲜的,夹着甘草的香甜,有嚼劲,更开胃。问一下价钱,现在需三元一摊起售了,据当下物价,也合理。
我们沿着青砖砌就的登山御道,一路向上登着,我便一路向同去的女儿女婿和外孙说起儿时吃腌金花菜的感受,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座名唤“迎笑亭”的亭子附近。此亭挂着“南无阿弥陀佛”匾,大概取“弥勒笑口常开迎客”之意吧。按我的经验,三分之一山路已经走迄。女儿再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要买来腌金花菜尝新,我说同样买腌金花菜,须挑光鲜干净些的卖主,也许要卫生些吧。当女儿向道旁一位装束利索的中年妇人叫买的时候,此中年妇人竟然指示我女儿到迎笑亭向一位老太太购买。我们都以为那阿婆大概是这位妇人的母亲或者婆婆,一问,阿婆居然只是此妇人的村邻。妇人动情说,那位阿婆日子不好过,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找理由不肯赡养她,她只能自食其力苦度时日,开春后每天都上山卖腌金花菜挣点儿开销。他们一伙同村的卖主相约把最好的设摊点——迎笑亭让与她,也先把生意让给她做,让她多挣些钱,早些收摊回家。连日来,阿婆确最早卖完满满的一篮腌金花菜。她们这一拨同村的女人看到阿婆蹒跚着收摊下山,方始心定。中年妇人还说,顾客都是上山烧香拜佛来的,十有八九诚心诚意听从她的指点,先去做成那位老阿婆的生意呢。我一听这位妇人的说辞,当即让女儿去亭子处向阿婆买腌金花菜。女儿有些犹豫,怕中了什么圈套。我说,都是诚心上山礼佛来的,善心可鉴,应该毋庸置疑。果然,进得迎笑亭内,一眼看去,阿婆周围都是伸手买腌金花菜者。那位瘦弱的阿婆一边做着生意,一边善善笑着,连连念着“阿弥陀佛……”
我心中油然涌现四字——早春迎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