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爱好
身为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的沈洋,近年来在欧美唱“洋歌剧”的同时,对中国现代音乐史产生了浓厚兴趣,旅途中自费收集了大量相关的胶版唱片和资料。他认为:“欧洲演出的音乐会曲目,18、19世纪作曲家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这些创作反映了欧洲音乐发展的源和流。如今正被越来越多中国听众喜欢的管弦乐、声乐等音乐品种,在中国的创作起步虽然比较晚,但作品数量却不少。遗憾的是,由于极少有机会被搬上舞台演出,人们几乎不知道这些作品。”收集和研究的过程中,沈洋渐渐把“业余爱好”转化为专业所攻,整理了一批声乐作品曾于2011年春天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中国作曲家1919-1942年经典重现”独唱音乐会,初次尝试居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提高了他继续研究的信心。
潸然泪下
“那次独唱音乐会,由上音前院长杨立青教授担任钢琴伴奏。在排练时他告诉我,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作曲家里,他更偏爱黄自,因为黄自作品的音乐语言非常美。当时,我就与杨院长相约,一起再合作黄自作品音乐会。”然而等到沈洋筹备成熟,杨立青教授却于去年因病离世。谈起这段经历,沈洋不禁潸然泪下。
粉丝感叹
沈洋为这台纪念黄自诞辰110周年的音乐会,选择了黄自以及他的四大弟子江定仙、刘雪庵、贺绿汀、陈田鹤的一批歌曲。前些天,上海大剧院通过微信“晒歌词”,粉丝们读了纷纷感叹:“好有意境”“原来这么美”。上周日沈洋在贺绿汀音乐厅主讲了经典艺术普及讲座,那天记者去旁听,看到全场居然座无虚席,老老小小市民在他围绕黄自创作展开的说古道今中,听得津津有味。他还邀请了指挥家张亮为音乐会伴奏,曾在上海夏季音乐节一展美声歌喉的13岁童声男高音刘珅以及美国女高音何凯丽、上海好小囡合唱团等同台助阵。他感叹道:“如果我们再不演出,这些本应发出光彩的音乐作品便会蒙上更厚的尘埃,更谈不上被传承。”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