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草莓一年净收入20万
3月的和暖阳光下,在灯塔村村民费雪英承包的草莓大棚里,女主人正“指挥”来帮工的村民摘草莓,她笑得眼睛眯起来:“2009年之前我自己种草莓,只有4个大棚,品种主要是‘丰香’,一年到头净收入也就2万块钱;2009年之后,村里成立草莓生产专业合作社,我家承包了18个大棚,主要种‘红颜’,一年下来,净收入超过20万!”
灯塔村的“农灯”草莓是嘉定工业区内新型农业的一个缩影。据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农村农业工作办公室主任沈建其介绍,1992年就成立的嘉定工业区,在2003年又“吸纳”了农业大镇原朱桥镇、娄塘镇的土地,变成了面积达78平方公里的“大工业区”,但区域内依然有38000亩良田,这些农田占工业区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占整个嘉定区农田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么大的农田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而且也不应该消失,所以经营好工业区内的农田,成了一个新课题。”
“一村一品”成明星产品
农业大镇撤镇并入工业区后,以往的做法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一脚踢”:把农田承包给种田人(主要是外地来沪务农人员),“旱涝保收”地收取租金,“这样做的话,一亩地一年的租金也就是300元,”沈建其说,“但我们的做法是做好基础建设(比如搭建好大棚),搞好科学规划,进行种植指导,然后主要租给当地的村民搞现代农业,这么做平均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提高到800元!”
如今,嘉定工业区内有5大粮食专业合作社,与之相配套的还有5大农机专业合作社,除了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蔬菜,还种植各种水果、苗木,并形成“一村一品”,诸如灯塔村的“农灯”草莓,旺泾村的韭菜、小葱,都成为了上海市乃至全国的“明星”农产品。
“征地”村民多了养老金
当地农民告诉记者,与之前自己种田不一样,现在划入嘉定工业区后,等于有了“大靠山”,才真正开始发展现代农业,更重要的是,农民们不再单纯等补贴、靠“输血”,而是学会自己“造血”。工业区管委会经济运营部的统计表明,2006年工业区内20个村里面,还有6个村的村级经济收入少于200万元,属于“贫困村”,而到了2012年,这6个村已全部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记者发现,工业区“包含”新农村,不仅给农村带去更多的科学规划和指引,工业区内二三产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哺农业”。工业区内尚有1万名左右的“征地养老”转居村民,他们的月养老金从2012年的965元增长到了今年的1345元,而每年总金额近2亿元的支出,都是工业区真金白银拿出来的。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