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标记,一个象征。
1958年,一名上钢三厂年轻的司炉长被掉落的钢水严重烧伤。以瑞金医院多科室组成的医疗团队百折不挠,以突破性的努力,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烧伤救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他活下来了,又继续回到了他的炼钢炉旁,干到了退休。
寒来暑往,他始终是医学专家追踪服务的对象。直到晚年,只要有病痛,瑞金医院就是他依赖的选择。
他叫邱财康。86岁的他走了。
“我们都很难过”———昨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瑞金医院的三代专家无不感慨万千。白衣天使们更愿意用一种特别的回忆,表达对一位先进人物、对一段光荣奇迹的敬意。
外国人能我们为啥不能
●邱财康抢救小组护理人员、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烧伤护理专家陶祥龄:
我那年还只有26岁。从震旦护校毕业8年,一直在手术室当护士。邱财康送到医院时另外还有两名伤员,最最重的那人实在没机会了,待邱财康稍稍平稳一点后,医院就决定手术切痂,清创抗感染。因为与史济湘、董方中等外科大专家“搭”过活儿,比较熟悉,我就这样被“借”到了抢救小组。
真称得上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典范。医院里选调了所有的尖子,有大牌名家,也有一批肯实干的小年轻。光护理队伍,就抽了7名科护士长。我们的组长发现怀孕后,我就这样“顶”了上去。后来在烧伤科界大名鼎鼎的杨之骏教授,当年也还只是名主治医生。让我难忘的,是他当着大伙儿说:外国人能的,我们为啥不能?!
那个年代我们还没有烧伤科。邱财康先是在手术室,随着病情一步步平稳,他转到传染病房2楼,又转到4楼。医生护士全心全意、团结一心,每天一早就有人进病房抢着喂饭、翻身这样的“杂活儿”。我们护理小组实行完完全全的“整体护理”,包括病人心理、家属情绪等等,每天都有记录。邱财康住院一年多,全家人与我们都成了好朋友,以至于后来诸如生孩子、孩子生病等,他们什么都愿意找我们。
感谢一段如此难忘的岁月。从此以后,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烧伤护理专业。这里,也成了全国各地专科护士进修的一个“摇篮”。
创造中国人“瑞金公式”
●原瑞金医院副院长、烧伤科专家袁克俭教授:
抢救邱财康的故事,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听说了。说起来很有意思,我家住得离广慈医院(瑞金医院)不远。因为成功抢救邱财康,这里更声名远播,我也好像觉得挺光荣的。上医学院选择专业,科室的影响力和成就感多多少少左右了我。38年的烧伤科大夫,就这样干上了。
不仅仅因为我读了烧伤专业,又在瑞金医院烧伤科工作。但凡入了烧伤科专业这一行的,“成功抢救邱财康”是一个无法绕过的成功案例。以当时的条件、手段和认识水平,全身烧伤90%、深度烧伤约占四分之一,邱财康似乎毫无机会。瑞金治疗团队硬是为邱财康创造了许多机会。只需要举烧伤治疗三大难关中的第一关———休克关,有一个业界公认的规范叫“伊文思”公式,抢救邱财康的过程中发现它根本不适用。于是,瑞金人创造出了适合中国人的“瑞金公式”,而且最终获得国际认同。
更多关于抢救邱财康的实践与理论,我是70年代末在上研究生班时听到的。当年参与抢救小组工作的史济湘、杨之骏、许伟石等,后来同是我的导师。我很崇拜我的导师,从他们身上,永远都能感受到对患者深切的关爱,以及对广博临床知识的探索,一如他们抢救邱财康等重症时的坚持。
事实上,每完成一次对严重烧伤病例的救治,需要医生掌握的医学各科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如今,瑞金医院在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始终处在全国领先地位,甚至还有成功抢救全身烧伤面积100%、III度烧伤面积94%的“杨光明案例”,全世界绝无仅有。我们可以自豪。
世界烧伤救治史上里程碑
●瑞金医院副院长、急救医学专家陈尔真教授:
我与邱财康接触得比较晚,但近几年接触得比较多。
让我们颇感欣慰的是,除排汗困难外,邱财康并没有因为被严重烧伤而留有很多相关的后遗症或并发症。约20年前,由于慢性心功能不全,他在瑞金医院安装了起搏器,情况也一直稳定。直到高龄之后,他才渐渐有了许多无法避免的老年性疾病。尤其是每年冬春季节交替之时,他常常生病。
最近已连续有3年时间,邱财康都因心衰住院,一年一次。我们都安排他在重症监护病房,一般会住3至4周的样子,情况好转后出院。老邱相信医院,相信医生,也表现得很坚强。
今年2月26日,邱财康由于肺部感染和心衰再次前来瑞金医院就诊。我问他是不是仍旧去重症监护病房,他摇摇手说“不”。估计他还是更愿意有家人陪伴在身边。我们就将他安排在急诊普通病房的单人间。整个住院期间他思维清晰,与医生也蛮多话,主要是谈论病情。至3月7日情况有所好转,他便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续治疗。
也许病情有反复,也许病情有变化……邱财康走了,令人唏嘘。
但是,我们应该记得:一名司炉长在31岁时被高温钢水严重烧伤;在经历九死一生的抢救之后,他又健康生活了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