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行的“2012-2013年度上海市杰出志愿者表彰会”上传出信息:此次评选出的10位杰出志愿者中,上海卫生计生系统占据“半壁江山”;在全市72个志愿者服务基地中,医院志愿者基地有32个,占44%。
从90后的蒋舒文,到花甲之年的老专家沃乐柳;从远赴边疆的眼科医生张兴儒,到阳光男孩钮骏;从关爱生命最初时刻的“甜橙树”行动,到守护生命最后时分的“陪伴者”团队……上海医院里的志愿者正在默默实现他们的目标:把医院里的消毒药水味变成浓浓人情味。
1 用亲身经历勉励患者抗争病魔
一度罹患癌症徘徊死亡线上的东方医院“五星级”志愿者卢纪山说,生命如此脆弱,我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帮助那些和我有相同经历的人,让人生更有意义。曾在病榻上得到志愿者帮助的他,康复后立即来到他人的病榻旁,对恐惧的病人说:“来,让我们一起深呼吸。”
东方医院党委书记孟馥介绍说,从2001年至今,东方医院的病房探访义工队伍基本稳定在20多人,他们用亲身经历勉励患者抗争病魔。经过10余年发展,从肿瘤病房探访扩展到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和监护室等,他们累计服务人次已超过10万。
同样,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门诊部兼社工部主任柴双也深有体会。她既是医生,又是志愿者,既能体会医生的无奈,也更明白志愿者承担的责任:“我们的急救科就有最好的例子,那些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他们的家人没办法进去看望,只能焦急守在ICU外胡思乱想。这时,有志愿者在社工带领下,来到家属身边告诉他们病人的情况如何、需要做些什么治疗,那么,家属们马上会有一种安全感。”
2 让患者安心离去,让家属不哭
“如果奇迹没有出现,那就去创造一个!”
“愿所有人都活得体面、有尊严,直面生命的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病房走廊上,一棵“爱心树”跟患者说着“悄悄话”。这是科主任成文武带领一群志愿者“栽”下的。
综合治疗科是肿瘤医院针对终末期肿瘤患者实施舒缓(姑息)治疗及临终护理的特殊科室,这里的患者病情重、情绪低落。成文武常对医生说:“如果能做到让患者安心离去,让家属不哭,我们的工作就算成功了。”他建立起一支志愿服务队伍,通过“话疗”舒缓病家的心情。这群志愿者在病人眼中,就是生命最后旅程的“陪伴者”。成文武和志愿者们平均一年要“送走”约70名病人,而患者家人在患者离世后,还会找他们继续交流感受,缓解痛苦。
今年67岁的老专家沃乐柳领衔的“沃奶奶”儿童健康工作室,由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专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和爱心妈妈等组成,为社区里有先天缺陷的孩子提供健康咨询和康复指导,为社区0-16岁儿童提供健康服务。
3 “阳光爱心”10年服务10万小时
“钮骏哥哥”,这是儿童医院的白血病患儿们最习惯的一声称呼。在孩子眼里,“阳光爱心”志愿者网站创始人钮骏身上永远洒满灿烂的阳光。
“如何让这些爱心和需求真正对接起来?如何创建有效机制维护这些爱心,也让志愿工作长久开展?”钮骏组建“阳光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分别到医院、儿童福利院开展亲情陪护、爱心结对等服务。随着服务团队不断壮大,钮骏意识到,志愿服务发展需要和社会力量有效结合。于是,他又组建志愿者公益联盟,联盟里有政府单位、志愿者协会、企业单位、高校组织、兄弟医院和社会组织等,“用音乐去爱”“画出梦想”“机器人社团”……一个又一个志愿者创新项目相继诞生。10年来,“阳光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共有1万多名志愿者报名参加各种志愿服务,累积服务10万多小时。
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张兴儒从2006年起组建由上海著名眼科医学专家和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的公益志愿团队,一年一站,“慈善光明行”走过雪域高原四川甘孜、天山脚下新疆青河、甘肃甘南黄土高坡、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大山深处四川凉山、边陲小镇云南江川、黄河源头青海果洛、革命老区贵州习水,8年免费义诊患者9587人,完成手术1092台,手术成功率100%。
“光明行”活动没有与任何基金会合作,也拒绝任何企业冠名,所需经费全部由志愿者捐赠,所需设备和器材全部由参与的企业提供或购买。每次活动前,先与目的地方面反复确认手术数量,采取“先预算后决算”的方式,将每笔款项清单都公之于众。所有捐款的志愿者都被邀请亲身参与活动,既出钱又出力,同时监督善款的使用。志愿者吃穿住行全部自理,将全部善款都用在患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