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安排轮作茬口
郊区的土地越种越瘦,化肥越施越多,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方兴未艾的都市农业,提高了农业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也给土地的休养生息、土壤板结提出新的课题。对此,封坚强提出自己的观点:上海的农产品少一点不要紧,但一定要好一点精一点。他以松江区为例:全区有25万亩耕地,其中17万亩种水稻,形成了规模。天热的时候,大片稻田正好灌水,它成了人工湿地。到水稻成熟收割季节,大型农机也有充分施展拳脚的舞台,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对外劳动力的需求。
过去最早的松江农业,是一熟绿肥,一熟水稻——前者滋养了土地,后者得到了肥料,两者互为供给和依托。现在,松江区推出稻、菜、稻“三三制”轮作方式,一来使土地得到休养生息;二来农民也错开了农忙季节;三来水稻的单产提高了,品质提升了,农民的收益也增加了。这样的轮作方式显示出优势:松江区现在以早熟品种“老来青”开篇,种出了上海最好的大米。
绿叶菜最好露天产
封坚强介绍说,其实,最早的时候,松江和其他一些地方如原来的南汇、现在的青浦等,都属于江苏,后来之所以划给了上海,就是让郊区为市区提供粮食蔬菜和副食品服务。现在搞大市场大流通,上海的农副产品供应不再完全依赖郊区,更多的粮食、蔬菜都来自于外地。但茄果类蔬菜可以长途运输来解决,绿叶菜还是更多应该依靠本地生产。
封坚强说,我们要千方百计保证绿叶菜生产,保淡保绿就是保安全。就绿叶菜生产而言,大棚蔬菜某种意义上保证了生产安全,但全部搞大棚蔬菜,会让农村的田野风光荡然无存,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因此,能够露天生产的尽量露天,稍微弄一点设施就可以了。他还说了一个观点:生态比生产更重要,后来“添加”的设施,应该为生态服务。
生态增值做出精品
松江现在所用的肥料,70%-80%是有机肥——生物废弃物中的残根败叶,经过发酵制成有机肥,土壤使用后可持续能力大大提高。因此,1.8万亩蔬菜田,种植出来的蔬菜都是精品。走生态增值道路,这是松江区农业的指导思想。全区原有3万亩鱼塘,现缩减到1万亩,其中70%是农业合作社在养鱼。
多施有机肥,科学安排茬口,单位面积产量高,生态循环率高,形成了松江农业的独特风格。上海最好吃的稻米、四鳃鲈鱼、松林猪肉、黄浦江大闸蟹,皆出于此。
本报记者 朱全弟